我们的成都美味之旅,
决定另辟蹊径,
扎进成都寻常人家里,
品尝地道的家常美食。
我们相信:
寻常人家的厨房,
藏着成都地道的味道。
这家人姓罗,
在超过1400万人居住的成都里,
再寻常不过了。
罗伯伯从下午开始忙碌起来,
招呼儿子小罗的两个朋友:
那一座城的我们。
特别感谢罗伯伯
罗伯伯准备的菜在成都也寻常极了:
自家腊味,
回锅肉,
麻婆豆腐,
炝炒青菜,
蕃茄鸡蛋汤。
罗伯伯家在四川大学家属院小区,
小区入口毫不起眼,
一走进去,
就会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
这熟悉感来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墙上诺大的“拆”字在预示:
这个小区将迎来巨大的变化。
正是这里,
有一顿地道的成都家常菜等着我们。
绝大多数事情,
都在家里饭桌上沟通,
我们称之为家常;
饭桌上的那些菜,
我们又称之为家常菜。
既是一种责任,
也是一种情感表达。
用美味凝聚家庭,
慰藉家人。
狭小的厨房,罗伯伯站在灶台前,
开始料理他的拿手好菜。
罗伯伯边做回锅肉,
边传授他的独家心得:
五花肉买的时候要讲究;
炒回锅肉用的青椒,
要先小火煸炒,
并且不要放油;
用的豆酱是自家酿的,
……
其实没有固定标准,
香、辣、甜、咸各样口味,
全凭家里人的喜好。
每家的味道各不相同,
每家却又同样的美味绝伦。
这是一间典型的中国人的厨房:
北到黑龙江,
南到海南,
每一个家庭每天都在发生
这样的场景。
但现在,外面各式的馆子越来越多,
回家做饭、吃饭的频次却越来越少。
家常菜越发显得珍贵。
罗伯伯继续做麻婆豆婆,
说起一个寻常成都男人的心得:
男人嘛,都要学会做饭。
一家人一起吃饭摆龙门阵,
那最安逸。
不约而同地想家。
人年轻时总是想离开家,
觉得远方是故乡,
当你有了些经历和历练,
发现故乡已在远方。
摆好了一桌,
香气四溢,令人垂涎。
为了我们还特地开了一瓶酒。
不用说,每个菜都非常美味,
惊叹美味之余,
我们还感受到一份仅属于成都的味道,
舒适安逸的味道。
小罗慈祥的奶奶
找口饭吃。
这四个字背后,
满是看人脸色,仰人鼻息
的艰辛。
而家常菜,
绝没有这个艰辛,
满满对家人的体贴和呵护。
如果算作一个菜系,
最大的特点就是,
每一道菜,
都为亲人或朋友而做,
掌勺者知道你的味觉习惯,
透过食物来表达他的情感。
其实,
是我们的人生百味。
无论你长多大,走多远,
你总会记得,
小时候从家里厨房端出来的美味。
热情地招呼着我们。
我突然嫉妒起这个家庭,
也嫉妒起成都来:
时下中国不平衡地飞速发展着,
除了北上广之外,
各地年轻人为了讨生活,
很多纷纷离开家乡。
这与成都美味的家常菜,
安逸的生活密不可分。
成都人对此很骄傲:
我们成都,
年轻人不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