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朋友10多年前是本地著名媒体的1名娱乐记者,现在,她是分管娱乐部门的副总编辑——这个位置曾是她多年的奋斗目标,但现在,她却向我哀叹,奋斗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发现自己追求的不过是个虚幻的位子,因为她奉献了所有青春与热情的“老东家”,现在已是风雨飘摇,不仅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与喧嚣,狼狈地甚至连员工的薪酬都快发不出来了。她说,自己这么多年,其实更像是一头拉磨的驴,埋着头蒙着眼,不断重复着一个动作,自以为自己很努力很勤奋,自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专业人士,到头来,不过是个“自动化”了的媒体工匠,一无所有也一无所长。
我理解她的心情,因为她发出这个哀叹时,手里拿的是她朋友的活动邀请函——当年和她一起做娱乐记者的他,现在是某著名互联网公司的音乐总监,已经成为娱乐圈的大咖级人物。年龄相当,起点相同,但10多年的不同成长路径了,现在,他们似乎成了两个圈层的人,当然,还有收入上的指数级差别。
说实话,她的境遇,也深深触动了我。
这些年,我看到她不断学习新知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娱乐到社会再到时政,她的学习能力与热情常常让我自愧不如,她的敬业程度与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我也只能望其项背。甚至,她走到今天的位置,也是经过了各种各样的PK才站稳,但靠得全是她自己的努力与拼命——真是就差把“命”拼上了。但结果呢?好像并不是她要的,她过得并不好。
她跟我说,经验会让你掉进不思进取的舒适区,却并不能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我们常说“熟能生巧”,但一旦技能“熟”到不用想就“巧”的份上,也许你在这个领域的水平也就戛然而止了
她的经历让我想起万维钢在他的著作《万万没想到》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对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高低在于掌握的套路的多少。
什么是套路?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是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它们大都具有某种“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比如,棋谱是专业棋手的套路,算法是码农的套路,案例是律师的套路,公式是数学家的套路,而定律是科学家的套路。
我的朋友看似一直在媒体圈里做得兢兢业业,但是,她也承认,这些年她其实过得很舒服,工作做的驾轻就熟,看似她不断在根据变化在学习,但是,她根本就没有想过,随着传媒介质变化、受众需求变化,作为媒体人,她自己到底该怎么变?她所安身立命的根本又是什么?在这个行业,活得更好的那些人的“套路”到底都是怎样的?
所以,普通人和牛人之间的一个差别,不是大量重复性练习,而是“套路”*大量重复性练习,这也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怎么练?
◆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发现或创建事物背后的方法论。查理·芒格称它为思维模型。
◆ 刻意练习的第二步是反复练习。
找到套路不是终点,你还要反复练习把这个套路“内置”到你的脑子中去。
比如,屌丝出身的产品界“网红”李叫兽说,他在掌握了一个“道理”之后,就会反复努力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个理论还可以解释其它什么现象?第二,我的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理论改造?
你,找到了你人生的“套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