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例】
半命题作文:第一次——
【写前指导】
真实,是情感写作的基础。真实,就从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聊起,把他们熟悉的生活写进文章。写作,无非就是写生活嘛。意识,必须改变。让他们对写作不再发怵,不再挠头最好的办法就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第一次——”这是一个从小学就写过多次的文题,如第一次上学,第一次骑车,第一次吵架,第一次挨打,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独自坐车,第一次独自在家……
可以说,这个题目选材丰富,学生有话可说。我们都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但到底写哪个,怎样写好,就是重点问题了。我决定引导他们回忆上初中以来的诸多“第一次”。初中经历毕竟不同于小学,那就从真实的感受开始。如第一次住校,第一次离家,第一次登台讲话(三分钟讲诗、讲名著),第一次和同学吵架,第一次离家出走,第一次给爸爸洗脚(学校留的家庭作业),第一次挨老师批评,第一次得到奖状,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第一次书法获奖,第一次遭到别人拒绝……
我说,每个人的第一次都是宝贵的体验,我们应好好珍惜,好好牢记。那怎样把这份体验写清楚,写细致,通过这次体验让你收获了什么,都是我们这次写作思考的问题。写前,我做了以上的提示。
【写后点评】
对于有内容可写,看起来好写的题目,能写出新意真的是难事。阅完作文,问题如下:
1.入题太慢,左右环顾而言它。
如有的同学写第一次做饭,已经写了一半了,都是在写妈妈如何做。他想表达跟妈妈学做饭的意思,但行文把妈妈的做饭过程写得较多,“我”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了。深究原因,是写前的不计划,脑子里缺乏统筹。
2.重点不详,随心所欲而洋洒。
如同学写第一次参加武术比赛,洋洋洒洒写了作文纸的一大篇半。原来他先从对武术感兴趣写起,然后写到和师父学习,写到和师兄弟切磋,再写这次比赛,比赛前的蒙圈,比赛时的发挥,比赛后的体悟,甚至还写到他如何教别的队员不紧张等。可以说,他很认真对待这次写作,但他觉得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就失了分寸。如能抓住“题眼”——比赛,去重重地写,应该是一篇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3.语言干瘪,平淡如水而无味。
只一路子记叙,没有描写和抒情几乎是所有学生的问题。做饭的过程,比赛的过程,给父亲洗脚的过程,独自坐车的过程,登台讲诗的过程,都蜻蜓点水。缺乏观察,缺乏聚焦,缺乏分解,简言之——缺乏“描写”的运用。文章一看透底,没有吸引人的细节,没有精致的刻画。味同嚼蜡的文章,让人索然失趣。
4.主题不明,牵强附会而应承。
首尾点题,是很多文章常用的手法。这样的“第一次”应该有独特的体悟。议论抒情的句子能较好地体现文章中心。但大多学生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刻的言语表达。欠缺深入的思考和深刻的文字。经历了不代表体悟了,悟出道理还需要引导和深思。
5.感情空洞,为赋情感而抒情。
看他们的情感表达,要么是“高大上”的词汇汇聚,要么是“口号式”的言语宣告,要么是“时尚版”的名言展现。细究起来,都感觉虚虚的、飘飘的,有种华而不实之味。这是内容和情感的严重脱节,情应随文而生,内容的空洞直接导致情感的干瘪和虚妄。
【教学反思】
刘勰说:“缀文者辞动而情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情感是作者灵感的泉源。它既是写作者的内心涌动,又是观赏者的灵魂相拥。出现诸多问题,细思如下:
1.情感必须依托于内容。
2.情感必须依托于蓄势。
3.情感必须依托于言语。
4.情感必须依托于过程。
5.情感必须依托于抒情。
真实的情感应是自然流淌,而非虚假做作。缺失真实内容的铺垫,情感犹如无根之木,镜中之花。主题及情感的彰显,应有一层层的文字酝酿做基,应有具体而深入的过程为座,应有朴素而扎实的言语为泉。过程细致了,情感自然显现了。心思细腻了,情感必然流淌了。不虚假,不做作,不矫情,不强加,情才真,意才浓。
【情感路径】
1.创设情境,心灵复苏
一些图片、一段报道、一个视频、一首歌曲……都能引人入境。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就能让学生的心灵震颤。心打开了,进入了情境,好多潜藏的动力就复苏了。
2.利用文本,还原画面
如《背影》中,蹒跚的父亲拖着臃肿的身子爬上爬下去买橘,是通过品味诸多动词体悟的。再如《老王》中,老王拖着虚弱的身子去送鸡蛋香油,是通过细致的神态动作描写感受到的。当我们引导学生在文字里聚焦,在脑子里还原出画面,真实的情感瞬间就荡漾了。
3.阅读写作,积累情感
读,是牵发情感的泉源。写,是宣泄情感的基石。常写常读,既是积累素材,更是孕积情感。读着读着,情就丰了。写着写着,情就浓了。可以说,阅读和写作是锤炼情感的双翼。如果把读写结合的训练作为每日必修,写作必然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