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中的荷花怒放着,昨夜轻着了一场雨,水银似的露珠在叶盘上轻颤,似乎能听到入水的嘤咛。我和林黛玉一般模样,最心水的却是残荷,尤其是只剩了秋香色的丝蕊,再加一片蜷曲的淡粉花瓣,交相辉映,有种独特的残破美,那美好才是惊心动魄的,比之盛放的花蕊,多了许多即将崩溃的妩媚,而这种妩媚因之遥遥欲坠,才更加可贵。
周围一圈老者,举着长枪大炮追逐片刻的惊艳,以便凝成一幅风清云淡的美好图片,为了这一秒钟,他们的时光可以无限延展,耄耋的年纪芨芨可危的生命都可暂时搁浅。
而那一枝青碧如玉的莲蓬上,停驻的开尾燕子才是池景最生动的点睛,轻如羽翼般站立在那一只娉婷的玉雕上,而老人们的脸上露出笑颜,这值得等待,更值得记录,于是长枪大炮的摄影机声仿佛烙在了我的心底。由此我的思维突变,居然构思了一个恐怖的谋杀故事。
以上是我思维飞散的一次体验,抽离、凝聚、观察、思考、构思、写作。
当我们看到一幅让自己感动的画面时,自然景物是最优选择,因其浩渺、恢弘(这个指代是意境,不是本意,否则一只羽毛也可以引发思考),更容易引发人心境的触动,除了醉鬼,相信每个人都会受到波及,哪怕是孩子。
这种触动因人而异,有些人只能发出“美啊”的叹息,有些人除了美会感觉心情舒适,还有些人会觉得光是美不够,还需要比较,再有些人会深入思索这景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而更高阶的思考是这景物的触动能引起什么样的灵感,再敏感的会怵然一惊,这个思考对我而言代表什么?
是代表另一个自我的萌芽,还是本我的复苏,又或是某些过去的类似记忆,或根本是我没有过的记忆但能够引起心灵悸动(这是人类的共有潜意识),光是能够体验到自己在思考已是不容易了,毕竟身处的环境有外物影响,所以思考和写作还有创作是多么需要孤独的化学反应呀!
当你能够感受到这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世界不再是扁平的,而是凹凸有致,有些地方的颜色是深的,有些地方的颜色是浅的,还有些地方是3D的,我很难细致形容这种感受,就是类似你带上了滤镜,但不只是视觉,而是身体上的所有的感官都有变化,声音、味道、触感,都进入了另外一层平行世界。
而这个世界也会不停的变化,初时只是感觉鸟语花香,慢慢的开始沉陷,开始有了质感,你的所有感觉都会变得敏锐而不同以往,这种变化很美好,可以令人摆脱日复一日对日常生活的厌倦。
不知是否因我不经常外出,但这也不是必要,因为不是每次都有这些感触,当心情焦虑、思考一些其他事情,难过悲伤或是过于兴奋时,这些感受都会潮水般退隐。
你需要一点安宁,一点刻意,一点点注意力涣散,再集中,类似于冥想吧,可以把你的思考注意到某一点,比如这个池塘,你就会发现许多平时不甚注意的东西,如果肯进入沉思,那你的想法会越来越明晰,不要控制它,让它发散,如果这个时候感触特别好,用录音机简单录下来,但录的过程中很容易打扰自己的思考,就像惊飞鸟儿一般,让它破碎。
想要保持长久的办法是把这幅画面印在脑海中,当时的感受记忆下来,画面是温暖还是冷色调,周围细小对比和观察对像都要记下来。
当你再去回忆时候,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是一种对于观察和再创造的锻炼。
类似这种笔记,就是你的宝贵写作经验,毛姆的《作家笔记》,王鼎钧的《灵感》都是此类观察后留下的结晶,如果想要学习并锻炼观察思考能力,随时进入另一个灵感世界,看看这些书会有心得,不过这是前人的思考结晶,不是你的,仿写没有用。
我已过了仿写阶段(因为懒,还没怎么仿),现在再仿,是他们的写作手法技巧而不再是那些表层的物化。
我只能说,这种境界非常超然,如同你走入画里,走入诗中,天人合一,但只是开了一个小门,我相信走入的更深会更加瑰意琦行,也会看到更多有趣的画面。
如同修仙,感受非凡。
提高观察能力,提高思考力,提升创造能力,一花一木一世界,足矣,重要的是“我”,随时逃离红尘俗世的那个“我”,不用管它是自我还是小我或是本我,只要你能捕捉到,聚合、离散的本质,你就能够进入灵感世界,随时随地。
然后写出超然物外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