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挪威的森林》是半年前,感觉村上春树的小说感情极其细腻,不忍又找来村上的其他小说看一下,连续看了好几本都没有当初看完《挪威的森林》后的那种感觉,就好像初见只有那么一次,其他的都是旧识。最近有幸有时间,便把《挪威的森林》在看一番,真的是无论翻开哪一页,无论读哪一段,作者从未让我失望,而且总有新的感觉涌入大脑,与半年前旧的的感觉拼接得天衣无缝,值得咀嚼每一个细节。这次故意把看书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只字不差的阅读,并且有许多地方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今天刚读完,写一篇读后感纪念。
看完《挪威的森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渡边君面对木月跟直子死明白的哲理: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无论熟知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
一个是最好的朋友,一个是爱的死去活来的爱人。“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的软弱无力”生和死的字眼流转在嘴唇与耳朵之间,不是小说让我懂得或者领悟了什么,而是在现实中我们面临如此这样那样的场景之下,作者写的更贴切一些。无法接受的种种心里历程,都不及明白哲理后站起来后马不停蹄奔向死亡的悲哀,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是吗?
重念一遍这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哦......对了,向死而生。
还有作者写渡边君眼中周围环境的描写:
“在我眼里,春夜里的樱花,宛如从开裂的皮肤中膨胀出来的烂肉,整个院子都充满烂肉那甜腻而沉闷的腐朽气味。”
作者的比喻总让人白看不厌,将那种悲伤地感觉写的很彻底,很深刻。我不知道我为嘛会用“很”这个形容词,请原谅我词穷,想不到更好地词来形容。内心有说不出的震撼,也不是置身其中的感觉,而是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像一层霾,看不透、理不清。很难受。
当然也有欢快的比喻:
“最最喜欢你。”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里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在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一天。你说棒不棒?”
好欢快的话语,欢喜的不得了,“像喜欢春天里的熊”,熊的毛绒绒加上春天里的阳光,温暖铺天盖地而来,温柔的很有节奏哈!简直就想抓住亲一口的感觉。对话很有趣味,正是村上的可爱之处。
正是这样,主人公渡边特别的性格又不脱离生活,接地气的很有味道,接地气又跟其他人不一样,我感觉也不是气质不同,更多地是孤独带来的与众不同,这里的孤独跟别人一样,也不一样。恰好这里的孤独正是我们值得好好品味东西。村上将感情的纠结与孤独掺杂在一起的感觉活生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产生共鸣的感觉特别强烈,我猜,这正是许许多多的读者喜欢村上的原因。
最喜欢里面的一短话:
“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大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先一个劲儿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每次麻烦我总是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办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人生的课题总是有点大,都来不及我说三道四。往下走,人生是饼干罐的时候,我们可以是生产商。想起《阿甘正传》里面类似的台词: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