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学是在黄山学院读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毕业季时还是跟室友一同去爬了趟黄山,这样也不至于留下什么遗憾。
搭乘索道上下基本上已经处于无感状态,直视着下面的悬崖峭壁,心里只有惊叹人力之伟大,可是上山时候,也许是下着雨的原因,心情很是平静,隔着缆车的玻璃窗发呆,第一次发现山体上的一道道痕是那么清晰,我觉得可以用刻骨二字来形容。而每一道痕上都长出了松树,有的已经长成树,而有的还只是一蓬,但不管大小,都是一抹亮眼的绿色,彰显生命力的青绿,棵棵连成片,片片织成衣,轻披山体,朦胧美丽。只可惜缆车不能太贴近,不然还能伸手摸一摸那山体的痕,嗅一嗅那松香的纯,光是想想都很陶醉。
我一直知道黄山松的生命力顽强,强到拥有了一种深植人心的精神。陈毅有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从第一次踏上徽州这片土地开始,黄山松精神就像一张名片,被强行递到了我的手心,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尽管我如今已经身在异乡,可是这种精神却一点一点渗入我的血液,如同我记忆中的那一抔黄土,亲切了。
我没怎么去太近距离观察崖壁上的黄山松,也没有去尝试梳理黄山松与黄山山体的关系,尽管从他们面前穿行,但注意力更多的则是放置于日出、日落、晚霞、云海这些更具动态美的情景上,至于也在成长也在展现力道美的黄山松,说到底毕竟是不稀罕的东西,松无五仞高,矮者二三尺,真的很少看进眼里。
玉屏景区是黄山的中心景区之一,此处也有着“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之说,实属一块宝地,不过我个人一直都还是觉得玉屏景区水少、花少、绝佳观景的平台少,可喜的是唯独松树永远不缺,黄山十大名松占了三个,单凭迎客松就已足以撑起黄山半边天空。至于说陪客松、送客松的名气略小,我认为那应该是历史文化没能得到足够宣教的疏漏。
我喜欢迎客松。站在迎客松面前,我经常觉得我能看她说她写它甚至歌唱它,但是它却不能懂我,它有生命却没有思想,所以很多时候我会特别犯疑,一株大树而已,放眼全山,比它高比它壮比它好看的太多,可为何它就是那么具有魅力,能够成为黄山独一无二的名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在的我终于逐渐开解,许是它有形,它有个性。久而久之,它独特的存在变成了一种可辨识的符号,一种可铭记的象征,然后就变成了营销,变成了引导。
在迎客松前方,文殊台便成了我最喜欢待的地方。凭栏静观南海,一心逍遥全寄蓬莱,聆听睡佛低语叨念,笑千年松鼠与孔雀,至今仍未能跳上天都参加都会,嬉戏嬉戏亦未能沾得莲花半分笑颜,也时常会想,都说“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可这以雄险为傲的玉屏,纵使每天都有万千旅游人进出玉屏楼,到底又有谁曾真正识得?普门、霞客还是四海八方一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