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介绍厌食的另外两种证型,脾胃气虚和脾胃阴虚的症状和处方
一、脾胃气虚
症状:不思饮食,食之无味
形体消瘦为主,面色少华,精神不振,食少便多(吃的少,拉的多),大便入水即散,内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患儿易出汗,易患外感,舌体胖嫩,舌质淡,苔薄白。
症状分析:久形体消瘦, 面色少华,精神不振,食量少,消化、吸收差,大便水冲即散,内有来清化的食物残渣,气血生化无源,腠理不圈,易出汗,易感冒,舌体胖嫩,舌质淡,苔薄白,为脾胃气虚之象。
治则: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处方:
清补脾4分钟
操作位置: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
清四横纹
操作位置:在掌面第2~5根部横纹处
逆运内八卦3分钟(以上三皆运脾)
操作位置:在掌心内
揉一窝风2分钟(加揉一窝风有醒脾作用)
操作位置:手背掌根凹陷处
清板门3分钟(可开胃进食,除虚热)
操作位置:拇指下,手掌桡侧赤白肉际处
揉外劳3分钟(温中助消化,化五谷)
操作位置: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
补肾5分钟(滋肾阴)
操作位置:小指掌面,从指尖到指根
揉二马2分钟(滋肾阴,潜阳)
操作位置:手掌背面第4、5掌骨小头后陷中
揉小天心2分钟(能通诸经,安神镇静)
操作位置:在掌根大小鱼际交接间凹陷中
清天河水1分钟(与小天心合用,清心利尿,巩固疗效)
操作位置:前臂掌侧正中由腕横纹至曲泽为一直线
二、脾胃阴虚
症状:不思饮食,食少饮多,口舌干燥,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色少华、皮肤不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
症状分析: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以阴为用。脾胃阴虚,失于濡润,纳运失常致厌食,见不思饮食,食少饮多,口千舌操,大便偏干,小便赤,面色少华,皮肤不润,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
治则:滋脾养胃阴,佐以助运。
处方:
清补脾3分钟
操作位置:拇指桡侧赤白肉际处
清板门3分钟(两者皆可清补脾胃,滋胃阴)
操作位置:拇指下,手掌桡侧赤白肉际处
分阴阳2分钟
操作位置:掌根小天心的两侧大小鱼际上
清肺2分钟(两者皆可调节肺胃之阴)
操作位置:在无名指掌面
补肾5分钟
操作位置:小指掌面,从指尖到指根
揉二马2分钟(两者皆可滋阴潜阳)
操作位置:手掌背面第4、5掌骨小头后陷中
逆运内八卦3分钟
操作位置:在掌心内
清四横纹2分钟(两者加清补脾可开胃助运化)
操作位置:在掌面第2~5根部横纹处
掐揉足三里5~7次(助脾气)
操作位置:小腿膝眼下3寸胫骨外廉,大筋内一横指处
清天河水1分钟(清热利尿,巩固疗效)
操作位置:前臂掌侧正中由腕横纹至曲泽为一直线
[预防护理]
预防
(1)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饮食起居有时有度,夏季不过食冷饮按不同年勤给于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婴儿按时添加辅食。
(2)对早产儿新生儿加强护理,注意保暖,预防感染,力争母乳喂养;对患儿不要强加食量,因生病时全身功能降低,脾胃功能也降低,因此不可强迫进食,但水要保证。病情好转后,逐渐给于易消化流质、半流质等饮食。胃纳不便的,及时给于调脾开胃治疗。
(3)往意小儿情志变化,防止优思惊恐损伤脾胃。
护理
(1)平时要注意饮食调节,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及饮食习惯,使小儿愉快进食,既不要对小儿百依百顺也不要打骂,不要对学习生活提出过高要求,不要强制、诱导、打骂、任务进食。
(2)平时不吃零食,饭前不吃水果、糖、饮料及肥甘生冷食物。
(3)加强户外活动及被动活动如摩腹,每日2次,顺、逆各1分钟,可促进胃肠蠕动,助消化吸收。
(4)及时纠正偏食及零食习惯;食物不要太精细,多吃蔬菜及适当粗粮,增加食物种类。
(5)禁止小儿服用补品及补药。
【体会】
1、这类患儿单纯用推拿治疗,效果满意,但临床要掌握,诊断要正确,选穴手法轻重要适宜,穴不在多,手法速度一般180-200次/分钟,时间要稍长,每日1次。
2、治疗这类患儿,不能急,要与家长讲清楚,不是三朝两日之功,不能操作过急,急则反之。
好了,这周的小儿推拿知识就分享完毕,家里有小孩的症状与上面所说相同的,可以学着上面的操作给自家小孩推拿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