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别烦了行不行!”
开学不到两个月,这是我第二次回家,说出的第六句类似的话。
01
在本省上大学,最值得炫耀的就是每个月在朋友圈晒一张回家的客车票。我们班百分之八十的同学来自其他的各个省市,每每在朋友圈晒回家的车票时,下方同学的评论愈加令我暗自高兴——“好羡慕啊”“回家真好”“真香”。
我当然得安慰他们:“我回家可以给你们带吃得呀!”
用着安慰的口语,来放大回家的价值。
拥有先天的地理优势,我没有替他们感到一丝因为他们不能回家而同情。
回家真好,晒一张回家的朋友圈,引得朋友的羡慕点赞。这难道成是回家的价值?
02
因为迫切想早点回家,周五下午的机房英语听力练习提早一小时就去做了。听听力的时候尤其心不在焉,脑子里想得只有回家的打算,还有莫名的着急。听力一遍过去了,啥都没听懂,这样反反复复听了几遍,最后竟然没有体现出早来一小时的价值。
我在网上早已经定好了票,不用打印,凭借身份证就可以上车。到了车站,特地再去自助购票机上打印车票,拿出手机,这是我要晒的第一张照片。
上了车,一定要靠窗坐,拍摄的时候既不尴尬,也可以选取最佳的角度,临窗而坐,拍出半边窗框以及模糊的外部风景,配上一只孤单的手,能突显归途之意,这是我要晒的第二张照片。
接着打包照片,配上文字,满怀期待地发到朋友圈中。
有人说,喜欢把一件事发到朋友圈的人,因为它没有你值得去单独分享的人。
接下来一小时的车程中,我可是一刻都没有闲过。时不时看看有没有人给我点赞,留有评论的少不了一两句的调侃。回家的车程是不困的,手机上的事足以让自己焦虑又期待。
03
到了家,是正好踩上饭点,老爸早准备好了有鱼有肉的饭局。
“这么迟回来?快点来吃饭吧!”
“等下,我找下充电线,手机没电了,你先吃吧。”
“我床头柜上有,我给了你拿来,你先吃吧。”
肚子的确有点饿了,为了怕中午下课人太多而要排队,一般周五我都是十点半就去食堂吃了饭。
“这个鱼你怎么不吃,今天刚刚烧的,挺新鲜的,今天不吃,我接下来自己一个人要吃好几天的。”老爸指着那盘未动过的鱼,又夹了旁边不新鲜的剩菜。
“晓得的,我要吃自己会夹的,你自己吃去就好了!”我一边看着刷着微博,一边偶尔朝嘴里送几粒米饭。
一餐看似丰盛的饭局,除了菜会越来越多,面对面的言语却越来越少。
妈妈在饭店上班,早班是早上9点到下午1点,晚班时间是下午3点到晚上8点,所以除了早饭,其他的都是爸一个人做厨师,做着一个人的饭。
吃完饭后,因为自己房间里没电视,就待到了爸妈的房间里,开了电视,玩起了手机,这样的氛围,我感觉才是热闹的。
“我出去走路去了!”爸洗好碗后走进房间。
“你去吧,看你大肚子,这是要生双胞胎了吗?”
去年开始,我就催爸吃完饭别就直接躺在床上,坚持每天去外边走路,这期间还少不了和他闹嘴。没想到他终于开始坚持饭后运动了。
其实呆在城里人常会“懒”,无处可走,无话可说,成了“城市懒癌“的传染源。
在农村里的爸,吃完饭后完全找不到人,说干啥去了?没准又去哪个小店门口聊天去了。
吃完晚饭已是7点,爸走路回来后就8点了,过了一会儿,妈下班回到了家。
她偷偷地打开我房间的门,朝里瞄了几眼。
“妈,你干嘛偷窥我!”我在他们房间喊着。爸妈的房间就在我对面,门开着就能看到妈“鬼鬼祟祟“的样子。
“你来了啊,我还以为你在自己的房间里。你饭在哪里吃的?”
“这里啊,不然在哪里吃啊!”
妈放下了电瓶车头盔,换了鞋,回到房间,开始摸索起来。
“这件衣服前几天你阿姐网上买给我的,好不好看?”
妈把这件衣服开始在自己身上丈量起来,摆着模样问着我。
“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女的,我怎么知道好不好看,你快点去洗脸吧,别在这烦了。”
我甚至没抬起头看一眼,着急着等着QQ上同学的回复。
专心玩手机的时候,别人问的话,是不过脑子的,回答的时候也如此。
爸妈开始看起了抗战剧,我挺反感如今这些“扭曲”历史的神剧的,默默地回了自己房间。
晚上10点,妈“闯”进了我的房间。
“10点了,还没睡?早点睡觉!还有你洗脚洗脸了吗?”
“洗过了啊,别烦我了,你快去睡吧?你这几天咳嗽厉害和睡眠不足也有关系,别老是看电视到10点半。”
我还在刷着视频。在大学,10点是不存在睡觉的。为了防止爸妈晚上看到房间灯还亮着,又来唠叨,妈走后我就乖乖关了灯,继续躲在被窝里看视频。
04
第二天早上不到7点,妈又“闯”进了我的房间。
“你什么时候起来,我给你烧早饭。”
朦胧中,我完全不想理她。
“可以起床了,我们三个早饭一起烧,这样方便。”
“你什么时候回学校……”
妈似乎早就了解我是醒着的。
“哎呦,妈,别烦行不行,好不容易有个周末,你让我多睡一会儿行不行啊?我下午4点的时候就要走,我周日得回校补作业!”
其实,我原本打算周日走的,大学里,作业都是普遍少的。
“这么早走啊,那你多休息一会儿,8点起床也没事,我可以8点半出门的,到时候再给你做早饭。”
吃完早饭后,妈就得出门了。
“天气要热起来了,你回学校记得带几件短袖。”
“晓得了,你快去上班吧,不然又要迟到了。”
“下午我回来的时候,给你带点水果,你要吃什么?”
“帮我买点橙子就可以了,不要太多,不然吃不掉的。”
临走前,妈又问我:
“你钱够不够,我下午帮你取来。”
……
05
回家匆匆,离家也匆匆。去的时候如赴约会,离开的时候却胜似逃离。
现在回答回家的意义是什么?我根本无法回答,也没权回答。
初中的时候回一趟家,为了拿点零食,讨点生活费,回家还能改善下伙食。
工作以后的人,回家都是为了看父母。
大学的我,回了家,匆匆地来,着急地走,无法脱离的手机,开始用相机,清晰了远在虚无,模糊了近在眼前的父母。难道仅仅是晒回家的照片,去获得别人羡慕下的虚荣?
很多人回一趟家都发现父母衰老得很快。当我再用心观察父母时,发现他们变得不仅是发色,更多的是脸型趋于枯瘦,越来越不像她了。
小的时候,妈常问我:“以后你有对象了,你还会和妈睡吗?”
而我常幼稚而自信地回复:“我要和你睡到20岁!”
现在不要说有陪妈睡的想法了,连听几句妈的唠叨都觉得比推销的更厌恶。
我时常想,妈其实从小到大都在和我说如此类似的话,我啥我会越来越感觉烦?
是我幼稚了?还是我成熟了?
06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
能量永远遵循守恒的,你在虚拟中和朋友点赞互动,而现实中会失去真切的情感交流。
亡羊补牢的道理谁都懂,沟通越少,分歧越多。常说与父母之间有代沟的人,其实就是自己与现实之间存在了代沟。
“妈,别烦了行不行!”我其实知道妈很在意这句话。每当我说出这句话后,她都会选择沉默地离开。
其实我并不烦妈,心烦的是无法正确处理现实与虚拟的关系,让我在迷茫时,把所有的气都撒在了妈的身上。
现在的我呐,时常碎片化阅读,连处理亲情时也开始碎片化了。
诚然,很多时候,我自己对家人的态度总是很糟糕,对朋友确百般的好,说话语气,用词完全不一样。但是,对父母的态度才是最真实的。比如说,和朋友熟了,对朋友的态度就会趋向对待父母时的态度。在和最熟悉的人之间交流,才会去保持自己性格的开放。
孝顺常成为人们相亲的重要一点,不是说对方会去考虑百善孝为先这道理,而是孝敬父母的人,当然会对自己的另一半善良。没有结婚前的人品60%都是隐藏的,在父母面前,你的人品90%都是透明的。
最近不打算回家,心不在家,回家也是无用的,还需改变自我的认知,划分轻重。
挺心疼的,挺后悔的。
最后,说句难听的,
自己与父母在一起度过的时间已经在倒计时了。
昨天琢磨了很久,还是鼓起勇气给妈打去电话:
“妈,这几天我有点让你烦了,我又像小孩儿一样做起事来了。”
“没有啊,你小的时候可调皮了!”
喜欢我,就来公主号:潮答
记得来找我呦,我欢喜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