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尖沙咀以东》让我想起《喜宝》,就像念玛格丽特姑姑的名字会让我想起亦舒一样。可能是亦舒被称师太,而姑姑戏称自己九龙师奶的缘故,也可能是姜喜宝和玛格丽一出场都给人以俏丽聪明,却又不屑兢兢业业做个意义上的“好孩子”的缘故。尽管这两部小说同为香港都市小说,只是一种直觉的体味,并没有更多的共通之处。但是在看完《尖沙咀以东》第十七章后,我还是重新翻开了《喜宝》,欣喜于仿佛从其中寻到了某种莫可名状的联系,像把新朋友,介绍给老朋友。
我对香港的印象和记忆一直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一段我没有活过的日子。内心里惺忪记着的是一个永远走在时代和潮流前沿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东西方交流开明与时尚的浪潮不知在维多利亚港澎湃了多少次,终于爬陆北上,声势迅猛,如火如荼,涌进大陆的心脏地区,成四周发散。彼时的香港早已更新孕育了又一波新的浪潮,而大陆却仍欢喜于过往的浪花和泡沫。
所以我读亦舒是欣喜的,隔着年代仍会觉得故事是发生在周围。看玛格丽特姑姑的文字有在与未来的对话感,所幸,网络的距离仍旧在不断地缩减这种时间差,故事的背景是20多年前,所以内容在现在却仍旧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代入感。
可能是玛格丽更擅长于优雅的探戈,轻快的喳喳,更或者是柔媚热烈伦巴的缘故。导致姑姑的文字和情节推进上令我感到一种优雅自在的感觉,连描写悲剧的地方都是巴赫大提琴的G调。
可以感知的是,在得知玛格丽和一个领着高额薪资的香港打工仔领了结婚证之后,大姑姑专门找上门来将玛格丽训斥一顿时粗鄙与恶劣变成漂亮的音符。品味独到举止优雅的大佬金先生在与玛格丽纠缠间被人误解出别样的意图和姿态,甚至是大卫的新欢中秋的出现,仅是凭借着青春的魅力才获得大卫的青睐,这些都未能改变我对玛格丽的解读和看法,她确实能给人带来了一种聪明着不屈不挠,坚韧着不卑不亢的大女孩形象。所以读《尖家咀以东》,读马格丽,更多地,我感受到的不是伤痛或者悲痛,是一种唏嘘,一种命运于我不得已的唏嘘。有姑姑语言文字上举重若轻的原因,也有玛格丽自身气质的缘故。
我想玛格丽是聪明的,也是美丽大方的,甚至有点不经世故的小俏皮。从她在上大学时热衷于出席每一次舞会,跳完舞后不留姓名玩味儿地离开可以看出。她贫穷美丽,似乎“不务正业”,却又很有“自知之明”。
我在之前曾经写过现在很大程度上的90后的女孩,她们很“精明”,知道恋爱选喜欢的人,结婚选合适的人。这是一种不通世故却备受时代烙印的刁难在作怪。
当时是这样写的——“他们早已精明地知道,恋爱选喜欢的人,婚姻选合适的人……我们可以爱很多人,但结婚的那个人也可以是披上爱情的外衣,包裹进搜搜扫扫的情感碎片来共同分担生活艰难的那一个。”
这与姑姑在阐述玛格丽的内心独白时有些不谋而合,一度让我沾沾自喜的是,这样的见解原来可以如此严丝合缝地还原在一个小说人物上,不免让我又对玛格丽这个人物多了几分欢喜,几分心疼。
“那些是爱情,而这些是婚姻;爱情让人怦然心动,而婚姻应该是让人安心的。”
“我觉得婚姻是一种和爱情无关的生活方式,两个人结为夫妇,就是生活伴侣,如同战场上的战友,也如同企业伙伴,大家彼此合作,互惠互利,不过大家经营的不是企业,而是经营家庭和人生而已。”
只不过马格丽与我的“大多数女孩”还有些许不同,玛格丽的这种本能更多归于有着身后这个贫穷亟待拯救的家庭,三弟妹的学费压力,当然也排除不了为了更好地的生活……如马格丽的内心独白一样——“至于前面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二十三岁的我,并不知道。我像一个在大海中漂浮的人,不知道方向,只能看见什麽就抓住什麽,一切都只是出于生存或生命的本能,并非出于算计。”
这个总靠着姑姑接济却又不想被姑姑安排后半生婚姻的贫穷女孩,到了需要出入社会,出入生活去单打独斗的年纪,她往后或被希望成为扶持马家的“贾元春”,大姑姑的接济承载着全部悉心为马家的好意,对于玛格丽来说却是充满着负重与压抑,让玛格丽感到喘喘不安。正值风华青春的年纪不会如大姑姑一般去计算着那些“高瞻远瞩”的好生活,或许她能够的不过是凭借着手里美貌的资本,去兑换一些眼前生活上得体的安逸,将身后的喘喘不安,尽快尽数卸下。
曾经看《七月与安生》的电影,七月的妈妈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萦绕于心,它说,女孩子无论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
我在读到玛格丽因为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好生活和最想嫁的初恋成语道别,读到嫁给大卫后从七十平方米的现代公寓搬进香港大卫同父母弟弟弟媳共同居住三十七平米的蜗居公屋。读到为了和大卫分担百万的房贷不得不去做需要“刻苦耐劳”的酒店服务员工作,在打扫卫生时想到百万房贷的数字如此遥远绝望到大哭。读到这个她原本不得已选择给她慰藉给她温暖的男人却又爱上别的女人离开她,读到为了生活和儿子玛格丽不得不和大卫以及他的新欢共居在同一屋檐下,读到在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有读写障碍……我感到大提琴的音调太过沉闷压抑,使我迫切想要寻到一个发泄口,再次想到了这句话——
女孩子无论走哪条路都是辛苦的。
我知道苦难无法做对比,但起码自己主动选择承受的苦难兴许要绝望得更惨淡淋漓些。至少这百万房贷的绝望在承受起来时还有一个放弃了的“将来必成大器的成语”作为安慰,至少还有一个为何不遵从于大姑姑的安排作为安慰。至少还有推诿于命运的不得已,我确实不够爱这个男人作为安慰。可惜生活的回头从来不是岸,所有选择冥冥中沿着这条路,可知这种绝望尚可以是命运让我选择的绝望,而不是绝望本身的绝望——于是我在等,等姑姑给这个聪明女孩一些命运的转机,去可幸生活的回头也从来不是岸。
在戴维斯先生出现时,我想就是了。马格丽起初冒着打扫不完房间的风险,还是坚持听完了戴维斯先生的故事,却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地获得了酒店职务的提拔,甚至被戴维斯先生以一封非求婚信想与她缔结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再回头看马格丽,在面对不得不和前夫的新欢共居在一起时,她在内心里设身处地地会去为中秋着想,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关系当中,或许自己也是不幸的一个。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到后来马格丽后来能遇到安德烈,得到如初恋般甜蜜的爱情,至于马格丽会不会带上儿子小卡去到苏黎世和安德烈过上她梦寐中的幸福,翘首期盼姑姑的更文……
希望你能花上一个午后的时间来读一读玛格丽特姑姑的这部小说,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一下一个优雅聪明女孩在面对生活,或命运,或婚姻,或爱情的不得已时,不哭天抢地,不倾诉,不抱怨,甚至在绝望的时候任就活得理性而宽容,内心里一直保有一份孤独的隐忍与坚持。
ps:虽然一直很喜欢繁体字的典雅,但有些许阅读障碍的小伙伴可以下载一个繁体字转换器,西贝本人(也就是我)就是在转换器里读完哒!愿你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