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我们一行乘车来到北京石景山参加新教材培训。大家提前看了天气预报,觉得天气会凉,都换了厚厚的行头。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带来的疲惫,还是被这里清幽寂静和美丽的蓝天一扫而光。
八点半我们开始听取第一个报告。第一位主讲者是温儒敏教授。对于这个人物我们早已耳闻,今天能够看到真面孔还是有些激动。
作为统编教材的总编,他带领一批研究者深入中小学,搜集大量文本,进行长时间的整理改编,其中的艰难和辛劳无以言说。更让人头疼的是还要面临大家的评判和非议,任何一次改革都会很艰难,但是他们已经做好面对一切困难,以乐观的心态迎接,他说前进两步退一步也是进步。
这次讲座温儒敏教授从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的使用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
他说到新课标的基础是“核心素养”问题。语文的核心素养包括四点: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归结为四个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里所讲是我们要讲授的的并不是单一孤立的知识,培养的并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没能力,还要进行文化的传承。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今后要遵循的标准。
关于新课标温教授重点讲了高中课程课本安排,分设了七个任务群,拟定可选可不选的教材。还讲一线教师应树立素养教育观。真正把孩子教育成功不是只把一个学生学习成绩教得多么优秀,不能只是一个学习的机器。而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适应社会,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育。
新高考方面可以了解到到的信息是,家长和孩子就要树立人生规划意识,从高一就要开始。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避免了以前高中生高一高二浑浑噩噩的学,高三才开始拼的现象。另外,提示了高考新变化,高考注重考查学生阅读能力、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命题依赖的材料范围大大拓展,还注重检索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这样对读书少、视野窄,不关注社会的极为不利。这提醒语文教师要在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要钻研方法,带领学生大量阅读,走入生活,丰富阅历。
温教授对新教材做了如下讲解:语文新教材的特色:版块增多、古诗文比重加大、加大课型区分。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教学措施,如:古诗教学要注重吟诵、每课授课要有所侧重不要面面俱到。精读与略读课文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从温教授的报告中我认识到,要改变原来的教育理念,要学会用教材,怎么把教材用活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最后教授对教师提出殷切的期望和建议:把教师当作“志业”,少抱怨,懂平衡,有一块精神自留地,要多读书、增学养、求发展。
我觉得教授的每一句话对我们都是一个启发一种收获。我们要努力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而不是一个教书匠。
下午是首师大张彬福教授的报告。
张教授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做了教科书的内容解析,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分单元逐一细致讲解。他的讲解深入浅出,在朗读方面、作文方面和文言文教学方面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例子,尤其是朗读示范让我们深深佩服,也折服于他对课文某些词汇独到的体会。朗读的指导、文言文的示范教学细致入微,所讲解的方法都有很强的操作性。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强调随文学习,注重常态化,“滚雪球式”。语文知识是每位老师容易忽视的教学任务,课本没有系统的知识安排任务,这就需要教师研究如何把知识点巧妙融入到课文讲授中来。
第二天是首师大蔡可教授给我带来的精彩解读。他的报告是《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更新课程观念,延伸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读书》
蔡教授从高考试题变化入手谈现在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近几年的高考题越来越灵活,考查的是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而不是文学知识的识记。
他提出学生掌握知识不能停留在静态,而是要学生主动学习。他带来的几个案例关联词语教学、《老王》的导语与文常字词教学的突兀衔接、现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范例。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我们在教学中的确也存在不少误区,字词,背景文常到底该放在文章讲解的那个环节。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商榷,要用最好的方法。
三位教授的讲解让我们对新教材有了系统了解,还给我们提供可行的措施,与大师相约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