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采用的是一种“双管齐下”的方式,先是自己创业,然后开始兼做创业公司的投资顾问。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一份名叫《硅谷报道》的杂志。网络时代来临后,这份杂志也转变成了一个搜集和发布硅谷新动向的线上网站,之后被大公司道琼斯收购。
顾问不需要掏钱入股,而是用知识、技术、人脉或者声誉等资源来换取公司股份。在进入天使投资领域之前,作者总共为6个公司提供过顾问咨询服务,其中光是前三个就为他提供了70万美元的回报;与此同时,他还在继续创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他跟别人联合创立的博客公司(Weblogs, Inc.)后来被美国在线公司高价收购。
在这段漫长的创业和辅佐创业的时间里,作者积攒起了对于技术创业公司的扎实体感。正如,在炼丹炉里摸爬过,才能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这段入行前的“蛰伏期”也使得他能够在日后更敏锐地觉察出,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才是能够经受住烈火考验的“真金”。
在作者看来,天使投资新人在正式入行之前,先参与十来个联合投资项目,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资金收益。这也是一个拓展人脉,建立声誉的过程。
你需要去创新创业集聚的沃土寻找项目,因为在这里,才最有可能诞生下一个独角兽企业。
来到了机会云集的“淘金圣地”之后,我们就可以撸起袖子大展身手了吗?还不行。因为,要想开采出那些埋藏在地下的金矿,光靠一个新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那些最火的项目通常在你知道之前,就已经迅速被创投圈里身经百战的大神们瓜分掉了。所以,你必须尽快挤进这个圈子,利用起圈内的信息和人脉,才能接触到那些最值得开采的金矿。作者把这个过程称为“建立项目共享网络”。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你需要盘点一下自己之前投资过的那些创业公司的合作投资人,把他们都放在一个电子表格里。如果你已经通过联合投资网站投资了十家创业公司,那么你的表格里就有了五六百名的潜在投资人储备。
第二步,在你的电子表格里,把这些投资人的领英、推特和脸书的链接都写上,然后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加他们为好友。你的好友申请可以这样说:“你好,某某先生,我和你一样也投资了某某创业公司。”从而拉近距离感。在这之后,你需要每天打开一两次社交平台,给那些加了你好友的投资人们点赞,跟他们互动,刷存在感。这是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派发社交货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你能够与这些圈内人建立起基本的社交关系。
第三步就是有选择地给那些最受关注的投资人们发电子邮件,约他们出来见面。见面时可以重点了解他们最近投资了哪些项目,为什么投资这些项目,为创业公司提供了哪些帮助,等等。此外不要忘记询问他们手头有哪些正在评估的有趣项目,甚至还可以跟他们讲一讲你最近投资的几个项目,问问他们是否有兴趣也见见创始人。
作者指出,在每一次在与其他投资者会面的时候,你都必须时刻当作自己是在接受面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因为,在当今这个社会,其实资本遍地都是,而好项目却千金难求。记得吗?我们前面说过,那些真正的好项目,从来都是在大家知道之前就已经完成融资了。因此,你必须表现得足够好,才能让那些有资历的天使投资人愿意把你介绍到他们的宝贝项目里去。而这扇信任之门一旦被开启,你就能开始源源不断地积攒资源,环环相扣地编织起一张自己和其他投资人的项目共享网络了。
接下来才是筛选项目的阶段。
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要投资的赛道,也就是项目所在的行业。在作者看来,这个世界上的行业赛道只有两种:一种是疯狂扩张型的,另一种是其他。
作者建议天使投资人们关注信息科技这个赛道,而不是那些传统赛道。
作者告诉我们,你要关注的不是创意,也不是市场,而是创业者本身。
“人并不代表一切,却是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是作者在他的博客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没人能知道一家公司在未来会不会成功,但是我们能判断,创办这个公司的人能不能成功。
为了做出这个判断,我们需要与创业者进行一次面谈。
第一类是“为了挣钱”。作者指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为了挣钱而创业的话,那他最终大概率会放弃。
简言之,如果以挣钱为目的进行创业,创业者很快就会发现,有很多其他门道,短期内比创业赚钱更快、更多,也就不再想做创业这件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事情了。
作者认为,这类创业者其实是缺乏远见的,因为他们选择了为其他公司的产品开发某项补充性功能,而不是做一个完整的产品或者是怀有某个伟大的使命。这样的公司即使一时成功,最后也通常会被大公司挤垮或者被便宜收购,没有机会成为一家独角兽。
作者告诉我们:并不是说谁第一个做,谁就会成功,而是当现实条件成熟之后,谁第一个做。
第四个问题:你有哪些特别的优势?
换个更犀利的表达就是:”你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做这个项目?”或者“相比于那些虎视眈眈的竞争者和跟随者,你有哪些独特优势?”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或个人技能等方面不具备特殊优势,就无法成功创业了吗?当然不是。但作者提醒我们,天使投资人的任务不是“浇灌梦想”或者“为爱发电”,而是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项目洪流中,筛选出最大概率能够成为独角兽的那一个。
问完上面四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对这个人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有了一个基本认知。如果你感觉他基本过关,就可以继续深入问问他创业的具体战术细节,包括商业模式、市场策略、团队情况,等等。
从这本书的主题来看,它的最大价值似乎在于,为那些想成为天使投资人,或者想获得天使投资人青睐的人们提供一份行动指南。那么,如果我们对创造财富没那么大兴趣,了解和学习这套天使投资心法还有必要吗?
答案是,非常有必要。
虽然,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当天使投资人,去评估某个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扎克伯格、某个公司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脸书;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至少会评估一个创业项目,那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比如,如何为自己拥有的时间、人力等资本找到一个未来可能回报率更高的去向?是要“北上广的一张床”,还是要“家乡的一套房”?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或一个行业的扩张潜力?如果一件事情失败了,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行不通,还是做事的人或者现实条件的问题?等等。
所以,从本质上看,这其实是一本教我们决策与判断的书。作者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高明的决策比低效的勤奋更重要,正确的判断比富贵的出身更值钱。
在书里,有这么一段话:“创业或者天使投资就像把你放到一个很大的、漆黑的体育馆里,里面有一个电灯的开关。你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直到找到了这个小小的开关,轻轻地按下它,眼前顿时一片光明。”
仔细想想,这个开关,不正像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要寻找的机会吗?
如果说价值投资者擅长与时间为友,那么天使投资人则擅长与机会共舞。他们做的事情,本质上就是在识别机会。
这也是从天使投资人身上,我们能得到的一个重要鼓舞,那就是,对于具备“天使思维”的人来说,任何年代,都可以是充满机会的“黄金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