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六十岁的时候想学小提琴,但当时觉得太晚了,就没有学。现在想想,如果那时候去学了,那我现在已经演奏小提琴三十年了。”
——来自日本的一位可爱的89岁的老奶奶
1
昨夜难以入眠之时,无意在微博上看到奶奶的这句话,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好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一切都变得很快。哦不,不对,不是很快,应该说是,很急。
急得让人心烦意乱。
有时候总觉得,人们的心中都藏着一种“隐忧”,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担心,而有趣的是,所有人的隐忧,内容都大致相同。
比如我现在经常能听到的就是:
“现在不考研的话以后就业怎么办啊……”
“但是如果现在考研的话,别人都工作了,我落后了怎么办啊……”
其实,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曾有过这种担忧。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年轻人的心理特点还是什么,我曾一度很担心于被落下,不,或许可以说,我一直以来都很害怕被落下,而我身边的人也是这么担心我的。
如果别的小朋友去了奥数补习班,那么我也必须得去。
如果别的小朋友考上尖子班,那我也必须要考上。
如果别的小朋友提前去语言培训机构学了英语,那么我也必须要学。
如果别人考上了重本,我也必须要考上。
……
其实,人要进取,人要奋斗,人要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如此看来,以上种种都是没错的。
如此被期待也是没错的。
但问题是,当这种惯性的“不能被落下”思维,成为一个社会的共识,慢慢的渗入我的同代人的思维当中的时候,这种思维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你说,我如果考研了,那别人都工作了,我却还在读书,如果不幸二战的话还要再晚一年……那我……”
你的人生,真的差这么一年两年吗?
除去所有的不可抗力的话,这一年会让你和别人产生天壤之别吗?
会让你的家庭养不起你,天翻地覆吗?
会让你被所有人看不起吗?
工作了就能找到满足感和充实感吗?
工作了就不会又反悔回来考研吗?
这一年到底会有多可怕呢?
你看,有些事情真的没有想的那么急,那么可怕。
不是所有别人考下来的证件我们都要去考;
不是所有别人做过的事情我们都要去做。
你要知道的是你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和现在该做什么。
抛去你那些无所谓的“隐忧”吧。如果你真的想立刻做一个独当一面的工作者,那你就抬头挺胸一门心思的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到最好。如果你想做个研究生,那就不要乱七八糟的胡想一些有的没的,尽全力去准备你的考试。
有那个纠结的时间,你都背完一章单词了不是吗。
不要总是想着现在多紧迫和多着急,以后真正能让人着急的事多了去了。(咦,怎么突然开始毒鸡汤了?)
2
上个寒假,我接了一项特别的任务:帮母亲在单位的新系统里录制药品。
母亲是在卫生院工作,应上面要求,要把各种中西药的名称、剂型、规格、定价等各项内容匹配到一个新开发的电脑软件里。
而母亲出于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及各种原因,不是很熟悉电脑,没接受过系统的计算机培训和学习,再加上卫生院各人员业务繁忙的同时又人手紧缺,母亲就把在家里闲得发霉的“计算机时代原住民”的我抓了出来充当劳动力。
于是就出现了我穿着白大褂蹲在电脑前一边敲字一边研究着各种常释剂、缓释剂等棘手的名词的一幕,而我的母亲在旁边捧着热水杯对我说:
“当年好好学习就好了。”
我笑笑:“现在学也不晚呀。”
“现在我就想着跟你学一学电脑,自己练习着传输文件,做个表格什么的,趁着你在家,妈妈想尽可能的跟上你们的步伐。”
在对待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态度上,我自愧不如我的母亲。
3
说来也是惭愧。
我居然会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担心做什么事情“会不会太晚”。
而又在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担心做什么事情“会不会被落下”。
就像文章的开头提到的那个奶奶一样,六十岁的时候看似学什么都已经“太晚了”,但是你看这些事例:
“我一个二本的学生,三跨考研考了三年,现在已经是清华的MJC硕士了。”
“我29岁开始学钢琴和小提琴,明年考8级。”
“我隔壁的老爷子60岁,女儿嫁去了西班牙,老爷子60岁自学西语,现在已经能在西班牙跟人畅通无阻的对话了。”
“日本82岁奶奶宫若雅子60岁退休的时候自学编程,于81岁时开发出风靡日本的老年人游戏,此前竟然从未接触过相关领域。”
我想,如果我的母亲能每天坚持学一点计算机的话,凭她的学习热情和聪慧,一年就会有巨大进步,两年应该能精通各种主流操作,三年五年十年的话……我真的不敢想象。
4
怕的不是被落下,怕的不是来不及,怕的也不是随波逐流。
怕的是你没有自己的坚持还觉得自己跟上了时代挺不错。
小学的时候,曾经做过一道阅读题,印象十分深刻,那是简单的两句对话:
“我现在想学医,可我马上就快四十岁了。”
“可你不学的话你也马上四十岁啊。”
不早不晚不着急,不紧不慢不慌张。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