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只绵羊吗?
相信许多朋友的第一反应是否定,绵羊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是温顺,于是果断回答:我怎么会是绵羊呢?!
先别急着下判断,我们先了解一下《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吧。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在耶鲁大学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
看书名,大家应该能get到作者的意思,美国的教育在培养绵羊。
是不是觉得很诧异?因为大家觉得美国的学生们应该是这样子的:
怎么看都不像是在造绵羊吧。
好吧,为了说的比较清楚,假设有个美国名校的大学生,叫Mark。
Mark多才多艺,特别是棒球打的特别的好,他还是许多学生组织的成员,经常去做志愿者或者去大公司实习,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Mark还头顶各种荣誉光环:SAT成绩优异,棒球联赛奖杯,优秀志愿者等等。
是不是觉得Mark非常优秀?大学生活非常的充实且丰富多彩?和我们中国许多看起来很无聊,只会做题的学霸们很不一样?
可是,威廉.德雷谢维奇告诉大家,无论Mark看起来多优秀,本质上还是一只“绵羊”。
你知道Mark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活动吗?因为这些活动是美国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我们的考试分数。
Mark对自己所参加的各种活动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热情,最终目的只是为了一个漂亮的评价,我们中国这边俗称“高分”。
大家发现没有,Mark所追求的,其实和我们中国的学生们努力刷题,上各种培训补习班所追求的,是一样的。
Mark接受的,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一直在满足父母和老师的期待,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名校,从不拐弯,因为害怕落后于其他人,害怕未知。
脆弱,思想上也容易走极端,曾经认为如果考不上名校自己就一无是处。
别人怎么要求就怎么回应,害怕未知,不敢冒险,一群一群朝着同样的方向前进。
Mark不就是这群绵羊中的一员吗?
当绵羊其实是比较“省事”的选项,因为:
“自由可能带来恐慌和迷失,因此我们更容易选择放弃,让他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Mark虽然在行动上很勤奋,思维上却很懒惰。
面对这种现象,作者开出的药方是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注重思维训练和好奇心的培养。
最核心的能力是能够分析他人的观点,并且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项能力需要长久的刻意训练,作者告诉大家,大学四年的训练只是个开始。
而且我们需要关注学习本身而非学习的实用性。作者认为这一点某些小型人文学院做得很好。
接下来,我自己回答一下本文一开始的问题。
是的,我过去就是一只绵羊。
虽然我不喜欢学习,但还是会努力考出好成绩。(这里我指的是以学校考试为目的的学习。)
因为大家都说,只有考上重点大学才会有好的人生。
以前我还有好多未经认真思考,现在想来觉得很片面、经不起推敲的想法。
比如,女孩子最适合的职业是教师。于是我顺从父母的意愿报考了师范院校,毕业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
我当时就算想要追寻自我,也会无所适从,因为我没有寻找和追求的能力。
没人引导我发现这个能力的重要性,也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训练这个能力。
所以我非常感谢自己努力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慢慢开始学会思考。
(经常会难过为什么那么晚才开始看书,我只能用迟胜于无来安慰自己。。。)
想明白这些后,我发现许多小朋友们在学校里正走在成长成绵羊的路上。
不想当绵羊,但我更不想当牧羊人。
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驯兔记》,一部24分钟的短片,以荒诞的形式真实地反应了当前小学教育现状。
有的人觉得,听父母老师的话,挺好的一件事,绵羊就绵羊吧。
想那么多干什么,人活着简单快乐就行了。
确实也挺好的,想清楚这是自己想要的就好。
但是,我不想当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