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的修修行之路(学习笔记第3篇)
继续学习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的彭凯平教授情绪管理课程,今天的主题是自卑的话题。
首先请思考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事情而自卑过吗?你又是如何超越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的课程。这节课告诉我们自卑情结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自卑的倾向性,以及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卑。
案例:明天要考试,别人都在认真复习,结果呢他反而放纵自己,不复习。可想而知,这个孩子肯定考不好,面对惨不忍睹的分数,他可以自我安慰说:没考好,是我没好好复习,不是我能力不行。这是一种低自尊导致的内隐形自卑人格。作为家长的我们认真学习了解自卑的本质,造成自卑的原因,利用好自卑情节,完全可以让孩子变的更优秀!不光孩子,很多大人也会这么做,有的钢琴选手比赛前感到压力太大,觉得拿奖牌无望,他就故意让自己生病,比赛时状态不好,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完美的借口,避免自己内疚。注意观察,你会发现身边不少人就是这样,重大比赛前,他都要得病,当事人可能都不知道自己这些行为后面的原因,其实这就是一种自我伤害,也是自卑的一种体现。
什么是自卑呢?自卑是人们的一种不安全感、不完美感,会产生烦恼、不安、沮丧,焦虑,自闭,等负面情绪,自卑情绪将影响我们的行为。《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读者认为自卑情节是一种下意识的情结,是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问题,而现代心理学认为,自尊心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有些人自我评价高,就是自尊心高;有些人自我评价低,就是自尊心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 低自尊的人也容易自暴自弃,他们的自我信念里本就相信自己会失败,因此失败后他们对自己的消极认识又得到验证,并接受自己不如他人的现实,从而放弃自己的努力。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结是一种下意识的,人人都可能有的心理反应,我们可以受益于它,从而超越自卑;
自卑倾向性的判断依据:以下四条,如果你占了两条,那很可能你就有自卑情绪了。
第一条,很敏感,经常会过度地、反复地关注那些不好的想法。比如工作中,同事间一句无心的玩笑话,或者小举动,你就会想很多:他是不是对我不满意?他是不是在否定我?有了这样的想法,你就会把这种想法变成行为,导致同事关系紧张。
第二条,胆小怕事、害羞、对自己不自信,缺乏独自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缺少行动力和决断力,担心把事情搞砸,给人一种害怕失败的感觉。大家熟知的墨菲定律:怕什么来什么,越怕失败,越会失败,也映照了这一类人的内心世界。
第三条,逃避与家人、同事或者是朋友的眼神连接,不敢看人的眼神,躲躲闪闪。
第四条,经常恶意攻击、挖苦,甚至是陷害其他人,以此来转移自己的孤独和失败情绪。因为内心的虚弱需要用外表的强悍来保护,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独、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
长期的低自尊,会产生自卑人格。自卑人格分为外显型和内隐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动作、语言习惯、面部表情等方面来判断一个人是哪种自卑人格。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很容易滋生内隐型自卑。父母们不易察觉,这种人格的孩子内心并不快乐,所以父母最好多花点时间留意一下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情况。孩子的“隐型自卑型人格”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他们经常认为自己不行,很悲观。有种典型的低自尊表现,叫做防御性悲观主义,就是为了避免自己将来感到自卑,他现在就做一些准备,为失败制造完美的借口。
自卑情结是让人变得优秀的源动力。因此,请善待我们的自卑,学会利用自卑情结去督促自己变成一个一直在努力进步的人。也就是说,当我们不再为自卑所累,而是善用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当我们不再耗费精力去伪装自己,变成别人眼中期待的样子。而是慢慢地将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全新的人生体验。
自卑并不可怕,不敢面对才更可怕。阻止你自信的其实不是自卑,而是你对于自卑的态度和面对自卑的反应。如果你能把自卑化作成长的动力,那么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这就是自卑超越。
个人体会:了解了自卑产生的原因以及自卑对我们的影响之后,我们需要有策略的面对和利用这种情绪,以中学生为例,低自尊的孩子的家长常有的表现行为是:催促,指责,强制,安排,对应孩子的表现行为是:低效,反感,抵触,拒绝,长期以往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可想而知,家长在工作生活中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家长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呢?答案不言而喻,尊重,理解,换位,支持,肯定,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与孩子们有更多的话题,才能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朋友,试想一下,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很有限,有效的利用好这些难得的时间,我们做什么,怎么做,核心思想是什么,咱们慢慢讨论,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