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上的app,总是会有许许多多线上教育的广告,有猿辅导、学而思、高途、有道等等,它们的广告总是一个套路:只要几十块钱,就能让你的孩子阅读、写作双提升,还有十五种解题技巧等等。运用感叹、反问等不同的语气展现。
不得不说这样的广告确实很吸引人,如今家长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学习,总希望自己孩子不落于人后,在看见孩子学习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内心不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买广告上的课试试,或者有的家长觉得哪怕没有效果,就是让孩子保持学习的状态也是好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很好奇,课程究竟有没有这么神奇呢?
前几天,在喜马拉雅上看见某老师大语文特训班,我按捺不住好奇心,点进去报了名,进了群。晚上开课我点了链接开始学习,视频里面的老师,拿着一只怪叫鸡,在讲课的间隙就按压怪叫鸡,发出高亢的声音丰富自己的课堂,他语速较快,上课的声音洪亮,为了活跃气氛,吸引孩子们挺好的,只是时间长了我觉得有点吵。
大体上概括一下课程内容,一个叫糖葫芦记词,还有一个叫魔方用词。糖葫芦记词就是将词语分类记忆,比如说带有人体器官的四字词语,列举了三四个词语,讲解过程中和小朋友们连麦,连麦时常常会问孩子们:“是不是级记的词语变多了?是不是觉得有收获?”孩子们都会回答“是”。
听到课程这里我就很明白了,上班这么久,只要我问孩子们有没有懂,小朋友们都说自己懂了,也就是说,在面对老师这类诱导的问题前面,孩子们都会给予肯定的回答。因为孩子的心理在这个时候是希望表现自己,特别在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前面,一定会给肯定的回答,而这样的回答会安抚家长的焦虑,从而达到商家卖课的目的。
魔方用词大致上就是用同样的词在不同的场景中尝试造不同的句子。比如说“喜笑颜开”这个词在学校、商场、家里等等不同的环境或者不同的人物就可以说出不同的句子。小朋友们在提示下就可以说出不同的句子,在老师的问询后,继续表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提升。一节课大概是一个半小时,两个知识点就讲完就差不多了,看到这里我十分失望,脑中只有两个字“就这?”
语文的学习一定不是几节课就能够见效的,它就像吃中药,时间长但是要坚持才能看见效果。学习语文始终离不开五个字“听、说、读、写、背”无论什么神奇的课程,在课后都需要花时间做这五件事,有的人就说了,我的课程是教你学习的方法,不是死记硬背!但是我认为语文的学习应该凌驾在方法之上,品味文章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是要大量的阅读,感受,作文也是要练习,从来也没有听说不刷题就能轻松考上985/211的故事。
假期来临,要想孩子成绩提高,陪伴孩子读书,是最好不过的事情。特别是三年级开始,要大量的认字、识字,逐渐养成看书习惯之后,阅读理解、作文就不可能差,未来的学习还能少操很多心。
在将自己的想法发到微信群里之后,有一个备注某某家长的立马就说在其他群里看见我发一样的东西,是其他培训机构的阴谋。我看这这个所谓的家长,一定是群里卖课的“托”,线上卖课,安排几个托也是很常见的。果然没有几分钟我就被踢出群聊。踢出群聊后有一个群里人加我好友,向我表示感谢,说孩子的成绩一直就是家长的痛点,买课的时候就是很冲动,但是看见我发的内容就突然清醒了,在喜马拉雅上也退课了。
作为一名教师,看见这样的广告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在学校里面认真教课、改作业的学习过程,难道比不上平台上几节课吗?很多商家看准了教育的重要,看准了家长的关心,用这样夸张的广告语,贩卖焦虑,让一些不理智的家长冲动消费。
那我们如何利用假期查漏补缺呢?就语文而言,网上有电子课本,可以事先下载电子课本,读一读课本,背一背课本上需要背诵的内容,剩下的时间用来看看课外书,每看一本书就写一写自己的心得感悟:喜欢的情节,不能接受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刚开始不用太复杂,有什么就写什么,目的是多写写句子,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等阅读量上去了,自然就会有更多的见识、感受。
“冲动是魔鬼”这句话真的一点都没有错,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的是引导和陪伴,不是几节课就能搞定的。希望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程的时候多多慎重,判断一下我们面对的线上教育,贩卖的是“教育”还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