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和潜文本#
既如一个人格结构可以通过心理分析来披露一样,一个场景的内在生命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来昭示。
大凡初稿,场景难免流于平淡或显得牵强。出问题的往往不是对白,而是出在他们隐藏在面具背后的真实动作上。
为分析一个场景失败的原因,首先要将常见的文本以潜文本分隔开来。
文本是一部艺术品的可知觉的外表。
请问本是指这一外表下的生活 —— 被行为遮蔽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
观物不可皮相。 牢记一切事物都至少存在两个层面。
“在小说中亦然:他必须用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具,将人物的真实思想和感情隐藏在他们的言谈举止之后。”
一句好莱坞老话:“如果一个场景是讲述那个场景所讲述的东西,那么你算是掉进粪坑里了。” —— 将潜文本直接写在文本上。
潜文本是演员艺术家表演的素材。
生活中,我们很少退后一步,去冷静地观察其他人内心所发生的事情。然而在故事的仪式中,我们却能连续的看穿人的面孔和活动,一直探究到其并未说出并未意识到的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
这就是我们去找讲故事的人的原因,他们可以是我们的导游,带我们超越事物表象,探究出事物真相。
而且不仅探究片刻,二是一直到达故事主线的终点。—— 298
这也不是说我们不可能写出绝望的人在试图说出真相时的有力对白。它是指,最富激情的时刻,必须隐含着一个更加深刻的层面。 —— 300 (内有举例)
由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道出或做出绝对的真实,在人们的内心无论如何总是存在一种无意识的层面,所以作家必须铺设一个潜文本,只有当观众意识到那一潜文本时,场景才会行得通。—— 301 (举例)
场景分析技巧#
第一步:确定冲突##
首先确定欲望,他(或它)想要什么。用一个目的状语来表达这一欲望:如,“为了做这个”或“为了得到那个······”。
接下来,浏览整个场景,问:是什么对抗力量妨碍这一欲望的实现?问:这些对抗力量想要什么?也可以说“为了不做那个······”或“想用这个取而代之······”。如果场景写得好,你会看到,它们是直接对立的 —— 而不是想切。
第二步:标注开篇价值##
确认场景中的价值,并注意在场景开始时,价值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第三部:将场景分解为节拍##
节拍是人物行为中动作/反应的一种交流。
要看人物表面是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一面,看到他实际上是在做什么。
A“正趴在她脚下”,B“对其置之不理”。这一动作引发的反应既是一个节拍。即使他们的交流重复多次,但还是同一个节拍。直到行为发生明显变化,才会出现一个新的节拍。
A的乞求变成“正威胁要离开她”,B的置之不理变成“对其威胁报以嘲笑”,那么这一场景的第二节拍便成为“威胁/嘲笑”。
第四步:标注结尾价值并比较开篇价值##
在场景的末尾,考察人物处境的价值情况,并以正/负面进行描述。并与开篇价值比较。若无变化,就是乏味的解说。反之,那么场景便发生了转化。
第五步:概述节拍并确定转折点的位置##
如果你追随动作/反应前行,到场景末尾时,应该会有一种形态或模式浮现出来。在一个精巧设计的场景中,即使是看似杂乱无章的行为也会有一片弧光和目的。这那一片弧光中,找到期望和结果裂开鸿沟的那一瞬间,此时,场景转折到它的已经发生变化的结尾价值。此时此刻便是转折点。
对下面两个场景对设计进行分析 —— 305 (内有举例)
对一个问题场景进行分析,将节拍比照场景目标来进行检验,改变人物行为以适应其欲望或改变人物欲望以适应其行为,就势必会导致重新改写,并最终使场景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