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讲的是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由于学生是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今天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诵读来感知和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然后通过体验、对话、联想等方式走进这场悲剧,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嘿嘿~
新课结束,我抛出了一个自认为升华“摔琴谢知音”这个主题的问题:伯牙这样的乐师,一生中并不缺少赞美,可为什么子期之死却让他产生了“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的做法?你又是怎样看待他这种极端做法的呢?
对于前一个问题,孩子们的认识基本是相同的,他们都明白赞美虽多知音难求的道理。可后一个问题,却有很多同学不认同伯牙的做法。
关珍红:我认为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是为了答谢子期的知遇之恩,也表达了他与子期的深情厚谊。但是,他不摔琴也可以表达他的这种情感啊,他可以在想念子期的时候,来他的墓前谈上一曲,我相信子期在地下也还是能听懂他的心声的。
关珍红的想法,有不少同学表示认同。
罗剀文:我也不赞成伯牙的做法,虽说“知音难求”但不代表求不到啊。子期死后,他可以带着他的瑶琴,用他的琴声寻找下一个知音。他把琴摔了,终身不再弹琴,是没有给自己寻找第二个知音的机会。说不定下一个知音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他呢!
哦,罗剀文的意思无疑是在批评伯牙的悲观失望和消极的人生态度啊!他的发言也有很多认同者。
杨劼:虽然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伯牙得了一个知己,已经心满意足了,可是要是他不摔琴,说不定还能再得一个知己。多一个知己,不是更好吗?
谈珺婷:老师,我也不赞成伯牙的做法。一、伯牙绝弦,绝的不仅仅是琴弦,他也断绝了他对音乐的渴望与热爱。二、我想,伯牙当初学琴的时候,并不是因为钟子期而学的。他一定是想用他的琴声带给更多人美好的东西。可现在他却因为子期的死忘了当初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不赞成他的做法,我觉得他应该不忘初心才对!
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