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所有敌人的原型,母亲则是所有人爱过的第一个人。武志红
权威,是任谁也躲不开的议题。
好的权威,能够帮助他人内化规则,形成自律,态度温柔而坚定。坏的权威,频繁使用情感绑架,评价对人,情绪不知何时爆发,形象令人恐惧。
几千年封建社会残留的家长制,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里描下了沉重的一笔,身边的许多人,不能与父亲亲密,缺乏相互尊重与理解,除了那一声“爸爸”甚至没有其他的情感互动和内心交流,内化在心里的,却是恐惧,严苛的形象,多少人的超我之中,留下父亲落寞的身影。
如果父亲的权威理性,粗暴,必须遵从,情感在其中,便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男孩子的成长历程,情感的表达不被鼓励,有一天成为父亲,也是树立自己权威的过程,曾经习得而内化的情感,形成自然流动的认同。女孩的情绪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被允许,但父亲的权威并未被撼动,有一天成为母亲,也会天然的教导自己的孩子,去服从父亲不容置疑的决定。
我们盼望中理想的父权,具有特殊的温情,不论情感的表达多么的慈祥温和,但他们身上的坚定与果敢,却无疑是安全感的来源。
权威与自己的关系,逐渐固化为一定的模式,不可否认的是,孩子的性别不同,会多多少少改变父亲的情感,与孩子的关系,自然也会大不相同。
生活中遭遇权威的困境,就会把与父亲的关系投射出来,有时哪怕只是碰到了相似的形象,也会激起内心的情感反应,解决自己权威的议题,根本就是解决与自己父亲的关系。
父母天然的认为,爱自己的孩子,是让她不再承受自己曾经的苦难,只是他们大都意识不到,每个时代的苦难不尽相同。
我的父亲成长在物质匮乏的环境,让我和弟弟在物质上满足,是他的爱的表达。在充分被满足的物质环境中,他延续了封建家长制的严苛作风,得益于超强的纠错能力,我和弟弟成长中的错误,被一一挑出,不断强化,并且按照自己的想象,安排好了我们的前半生。
精神上爱的贫乏,让我的叛逆与弟弟的臣服却有个相同的结果,就是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被侵入,回家就是完成任务。恐惧所有的权威形象,害怕因为完不成任务而遭受惩罚,伴随年龄增长,自我力量的日益强大,为了脱离巨婴的行列,开始让自己从心理与物理上与父母剥离,这样的疏离,造成了太多,彼此之间关系的困扰。
当爸妈进入古稀之年,他们的情感需求与日俱增,不愿意回家探望的儿子,让父亲的心中积累了很多情绪,见面时,这些情绪就变成了对我的指责,一方面陈述过去他为我付出了很多,而我的回报远远不及他对待爷爷奶奶的过去。
对待女儿,我似乎重复了很多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苛刻的挑出她成长中的各项毛病,却不愿付出精力去时时刻刻帮助她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想让她面临太多学习的压力,却又在她出现问题时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谈心的时候太宽泛只知道讲大道理,缺乏掌控细节的能力。
上有老下有小,向上争取权力,向下做不好权威。想想都觉得好失败。
个性里有太多对于细节的不耐受,对于监督和提出要求有压力,改变自己的路任重道远,只有先学着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