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我的理解:短短的十九个字,疑问很多。“三月”怎么来的?“其余”指的是什么?“日月至焉”又是何意?关于“三月”,清朝学者刘沅《四书恒解》说得有那么一点道理:“天道三月而春夏秋冬各成一季,丕著功用。三月不违仁,形容其卓立之心体,居然天理稳固,正是三十而立实境。因隐微难名,藉三月状之。不然三月从何算起?”但是我也只是赞成“因隐微难名,藉三月状之”这个结论,但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也一度百思不得其解,联想到八卦数,就请教张宇飞老师,他立即提醒我《道德经》的那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帮我查阅了《说文解字》对“三”的解释:“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所以《论语》中很多涉及数字“三”的句子,例如“三年而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等,与本章一样,“三”虽然都是虚指,但都是以“三生万物”“天地人三才”为基础内涵的,否则为何要说“三年”而不说“两年”?说“三人行”“而不说“两人行”?后者也一样是可以的。那此处夫子为何不说“三年”而要说“三月”?没必要。因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够连续三个月“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那就是圣人了,想想你我之辈的内心连一个小时“不违仁”都难以做到,何况是三个月?如果要说“三月”之说源于季度,我倒认为说他源于《道德经》更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佛经中也有类似例证,此处不做例举),因为在夫子看来,颜回的仁心已经达到“化育万物”的至高境界,心已经与天地同体、与万物同体。“其余”有两种解释,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指的是其余学生。只有蕅益大师认为“其余”仍讲颜回,他说:“只因心不违仁,得法源本,则其余枝叶,日新月盛,德业并进矣,此方是温故知新。”从逻辑和语义上讲,这两种解释都通。
言语意旨:要搞清楚夫子说这句话的目的,关键还在于“其余”的理解,不过不管怎么理解,我们都能明白夫子实在给我树立榜样,通过这个榜样来警示他的学生和我们这些所谓的“后学”(不知孔子老先生会不会觉得我们不够格?不过我相信“有教无类”的先师是不会放弃我们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不要放弃自己),让我们明白“为学”须从内心去修,喊口号就是“伪君子”。
知行合一:怎么才是真学?首先要把我们这些所谓的“教育”而得到固化思想排空,以“虚心”真诚地学习、悦纳夫子的言论和思想,绝不可以用我们已经被私欲障蔽了的污浊之心来揣度、评判,继而得出“过时论”“难以企及论”。若内心能切实以孔子为师,我们就能与先师同频共振,才能得到先师的真传;若内心能真切地以孔子为师,我们就能感受到先师的拳拳之心,读他的言论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大家可以去体会。在我们层次还很低很低的时候,我们就用王阳明先生的“在事上练”来一点一点祛除自己的私欲,一点一点克服自己的“贪嗔痴慢疑”。具体来讲,就是我在会议上说的几种方式,一是好好呵护并实行自己那三秒钟的第一念,那就是你的真心、本心,感知她、即可落实她;二是活在当下,专注于当下做的每一件事儿,不要分心、不要胡思乱想,当你觉知自己又胡思乱想的时候,不必紧张,而是轻轻地把它拉回来,继续感受当下所行。不管生活中遇到什么事儿,你都这么去做,心的能量就会逐渐提升。还有一种方式,可以采用静坐冥想的方法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可以向廖姐姐请教,也可以与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