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11 | 心理断乳的谎言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与原生家庭分离”,今天是第一讲“心理断乳的谎言”。
众所周知,“心理断乳”这个词说的是孩子在成年后,需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这个词现在也相当流行,它说的是孩子虽然成年了,但不愿意背负起独立的责任来,还想赖在原生家庭里,继续吃原生家庭的“乳汁”。
“心理断乳”是个谎言
我为什么说它是个谎言呢,因为我准备在写本周的话题时想到的经典故事,大多都不是成年的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是父母不希望成年的孩子离开自己。所以,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到底是谁还没有完成“心理断乳”呢?
我先来分享一个故事,这是我的一位朋友的故事,也是一个令我很心痛的故事。
我2001年刚来广州的时候,就认识了这位朋友,这里我们称她为Z吧。Z是一位非常吸引人的女孩,从很好的大学毕业,拥有一份相当好的工作,她的智商和情商都不错。但她有一个问题,虽然谈了几次恋爱,但都走不到谈婚论嫁的地步。
我们比较熟悉后,很快我就知道了她的问题所在。当然,那个时候我看心理问题还不能那么深刻,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我看到的她的这个表面现象就是她虽然已经二十几岁了,但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
她的情况还不止如此。我记得那个时候我曾在一个摄影网站上,看到一位年长的知名摄影师在教导一位年轻的摄影师说,找女朋友或男朋友的话,一定不要找那种在同一个地方出生、读中小学、读大学、工作,而且一直还和父母住在一起的人。我发现我这位朋友Z就是如此,她出生在广州,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都在广州,工作也是,也一直住在父母家里。
那位年长的摄影师给出的理由不是很心理学,只是一个普通的常识。他说那些从外地来到一个新城市的年轻人,在恋爱的时候,如果吵架了、闹情绪了,必须得学习在两个人之间解决。相反,那些住父母家的年轻人,和恋人吵架了,很容易回到父母的怀抱里,觉得父母对我这么好,我干嘛那么在乎你。
此外,自己一个人住,必然知道孤独是什么滋味,当不愿意陷入孤独时,也会更加有意愿想办法去化解两个人之间的问题。
心理学对于这个问题则有非常简单的建议,一个人长大了,就该完成心理断乳,不然容易出各种问题。
当时,我向Z讲述了那位摄影师的忠告,也讲了心理学的常识,对她说,你务必要从父母家搬出来,这样你的问题才会解决。
但她说她做不到,因为父母太喜欢她、太需要她了,不想让她搬走,虽然她自己也有这个念头。
我觉得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Z是有兄弟姐妹的,我也见过她的父母,特别是她的妈妈,对这个女儿简直是太喜欢了,实在不想女儿离开,如果女儿结婚,她也准备让女儿女婿和自己一起住。
可问题是,未来女婿愿意这样做吗?
后来,Z告诉我她做了一个梦,我觉得这个梦呈现了她潜意识感知到的真相。她梦见自己扛着一个扁担,扁担两头挑着沉甸甸的筐,筐里的东西她看不清楚。她就这样走在广州的大街上,两边是高耸的楼房,但除了她和她的扁担,再没有别人了,她感到无比的孤单。
那时我们已经是非常好的朋友,她把这个梦讲给我听,我说这个梦太简单了,你扁担挑着的就是你的父母。意识上,你和父母都觉得,你在家里住好像是在占父母的便宜一样,但其实父母是你不能承受的重担。此外,你真的是觉得太孤独了,和父母在一起不能化解你的这份孤独。还有,你的担子太重,你的几任男朋友们都惧怕,所以不敢和你谈婚论嫁。我们的这次解梦谈话刺激了她,她说一定要从家里搬出来。
接下来,我忙得乱七八糟,和Z的联系变得很少了。几年后,她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她刚刚生了一场重病,是罕见的皮肤病,先从她的嘴唇开始,接着延伸到全身,结果是她脱了一次又一次皮。这个病非常危险,她一度陷入到严重的病情中,但总算是恢复了。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她刚刚恢复。
这让我既担心又难过,我立即去看望了她,当时她的状态真是非常不好,而她告诉我说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我之所以难过,是我有一种理解,这个理解也带给了我一定的自责。我认为她这样脱皮有一个隐喻,就是渴望像蛇一样蜕变,这样就可以从原生家庭中逃离。虽然我们一再说这是她问题的核心,但我觉得我可能应该用“逼迫”的方式,逼她从家里搬出来。
我这种自责,也是自恋,认为自己应该能影响到她,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其实这谈何容易,因为这必须从她自己开始。后来,她状态好了一些,我和她说起我的这个理解。她说她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从认识我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父母年纪也大了,表现得更加需要她了,她真是做不到离开,那会让她非常内疚。
这个逻辑不断延续下去,一直到现在,她仍然和父母住在一起,决定就为他们养老送终,不再犹豫了。她知道我说的是对的,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离开原生家庭,父母会学会如何在没有儿女在身边的情形下生活,但现在父母已经没有时间和空间去学习了。她知道这不是好的选择,但她决定就这样过下去。
几年前,她结婚了,而她父母对她的丈夫总是很忽视,这给她丈夫造成了很大困扰,但这位男士是个超级好人,他也能忍受这一点。我个人觉得,由此我们也可以倒推,为什么Z之前的男朋友们都不想和她结婚。
Z的这个决定我很钦佩,同时也为她心疼,我实实在在的感觉到她的生命被闷在了原生家庭这个空间里,而她自己的生命空间也就无从谈起。在我看来,这给她内心制造了巨大冲突,导致了她人生中的一系列巨大的不幸。
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我们来说说心理断乳这件事。在Z的故事里,到底是Z没有完成心理断乳,还是她的父母没有完成呢?
说到这儿,我想起我曾经和一个很迷人的女孩约会,她很喜欢我这种宅男书呆子,觉得我挺有智慧,那个时候我还默默无闻,但她说的一句话吓到了我。她说如果结婚后,她一定要让父母搬过来和她一起住,虽然我们还刚认识没多久,还远不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可她希望自己是个光明磊落的女孩,要先把丑话说到前头。
后来,我们没再继续发展。现在想,她的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还是吓到了我,我担心我能否成为她的爱人?还是她会把她父母一直都放到她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在他的著作《神话的力量》中讲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一位骑士遇到了一个地位显赫的人,这个人很欣赏他,要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却被骑士拒绝了,因为骑士想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到自己喜爱的女人,并且和她构建属于他们的世界。
成长中的三次分离
成长就是这样一个历程,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我认为这里有三次最基本的分离:
第一次分离是出生时,完成了与母亲肉体上的分离。
不过,虽然肉体上的分离完成了,但婴儿仍然会觉得和妈妈共生在一个空间里,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体的,这叫做母婴共同体。
第二次分离是大约六个月时,这时婴儿逐渐发现无论身体还是心理上,他和妈妈是两个人。并且,因为自己的能力也在增强,所以婴儿想脱离对母亲的依赖。接下来到三岁左右,这一时间段被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为“分离与个性化”阶段。分离就是身体上的再次明确分离,而个性化就是心理上的分离。
延伸阅读:
玛格丽特·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出生在匈牙利,曾在维也纳接受训练,后移民到纽约。她从事有关儿童的工作,以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而著称,她论述了在儿童“分离个体化”时期,所经历的从“自大全能”到“全能感受挫”的成长过程。
按照正常发展,到了三岁时,一个孩童就初步有了自己的个性。这个分离阶段,有一个听起来有点吓人的词来表述,叫做“心理弑母”,其实真正的含义是不管妈妈高兴还是不高兴,我都要离开你。
完成第二次分离后,一个人就会从母子共生的小世界,逐渐进入到越来越宽广的世界。
第三次分离的时间段就会拉得很长,可以说从三岁一直持续到十八岁,甚至还要更久,这次分离就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完成这次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如果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就很难活出这份主体感。
今日得到
心理断乳是个谎言,因为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成年的孩子不想离开父母,而常常是父母不希望成年的孩子离开自己。所以,很有可能是父母没有完成心理断乳。
每个人最初都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呵护,在父母制造的生活空间中长大,但同时要不断完成各种分离。
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这是我的世界,我要说了算”的主体感,更好地去建设自己的世界。
划重点
人在创造自己世界的过程中,分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先是在婴幼儿时与母亲分离,这包括刚出生时与母亲肉体上的分离,也包括三岁左右之后,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接着是与原生家庭分离,只有完成这个分离后,一个人才能以一种“我的世界我说了算”的主体感,去建设自己的世界。
推荐阅读:
关系16 | 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
关系17 | 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关系18 | 三角化:关系中的权力游戏
用户留言
郑金非吧
338 赞
唉,就知道这周天天戳心窝子。 我现在天天给老公和闺女做早餐。各种不重样早餐。我做的很开心,还经常有这样一家子多好啊的感觉。 我一定要像武老师说的,在闺女27岁之前让她自己出去住。我需要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让三个人被生活裹挟。
2018年3月26日
青岛罗刚
312 赞
我也自恋地提一条建议:让你自己,或是你的孩子,去外地上大学。心理断乳,先从物理分离开始。 看身边的人,在家门口上大学的,和去外地上大学的,在独立性上还是有相当差别的。如果你想心理断乳,不做一辈子“妈宝”,那就应该主动离开家,去活出你自己的生命。
2018年3月26日
申佳玲
251 赞
武老师,我离开家上学之后,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主。或许是从小比较有主意,父母也放心吧。 昨天作业是第一次自己意识到与原生家庭分离,我说到是找男朋友这件事,因为妈妈不太同意。我从心理上和家庭分离。我认为我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有些女孩子是两口子闹别扭就回娘家待几天,然后老公再去接回家。我爱人的朋友家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次我爱人问他朋友“在哪儿”,对方回答“去丈母娘家接我媳妇”,原来两口子闹别扭了。 现在我和爱人结婚18年了,大问题没有,但也有过小矛盾。但我从来不在生气的时候回娘家。我爱人也问过我“XX的媳妇一生气就回娘家,你和别人不一样啊?” 我的回答时“你当初十几辆车把我从家接来的,闹别扭了凭什么是我出去呢?应该你出去” 我的想法是,别给双方父母添烦恼。遇到好事可以和父母分享,让他们也高兴;遇到夫妻闹矛盾,告诉他们,只会给他们增加烦恼。对事情于事无补。 关键是这个婚姻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2018年3月26日
青岛罗刚
220 赞
讲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不幸生了个痴呆儿,爸爸受不了和她离了婚。她独自一人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到了50岁。我看到了他们的照片,70多岁的老妈妈,搂着不知愁为何物的儿子,露出难以名状的笑容,我不知道那是苦涩、还是幸福。 这种相依为命,是一辈子的互相哺乳。
2018年3月26日
美君
177 赞
我想起了身边有的人还在为自己父母情绪负责,比如妈妈一直抱怨爸爸、然后孩子就站出来,和妈妈一起抱怨指责爸爸的不负责任。这不仅是一种家庭错位,更是没有心理断乳,还处于和妈妈情绪共生的状态。 真正的负责,一定是让家人为自己的情绪买单,而不是让这份潜在的攻击能量传给下一代,这是打着爱的旗号对下一代莫大的伤害、也会造成孩子将来更难以断乳,甚至在人际关系上也过于为他人负责。 该断则断,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所以,夫妻关系和谐、家庭氛围融洽太重要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自己和伴侣的关系,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与尊重。
2018年3月26日
温暖的跳跃
158 赞
你的爱,成为了我永恒不能抛弃的伤,这是给予还是剥夺。我们修来的一世福气,需要在不同的空间彼此链接。 我们都会长大,也会老去,我们需要在独自的空间里学会成长,再在关系中完善。我们彼此链接,又彼此分离。 今天的课让我想起一首诗,很适合送给大家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喜欢
2018年3月26日
郝朋飞
157 赞
如果是自己选择的就会有主体感,我以前特别恨一个一心说为了我好的亲戚,我本来高考分数还可以的,想去一个外省的好大学,她偏偏打击说,不行,怕落榜,咨询她的一些教师朋友,说本省的一个师范大学适合我,距离录取报名截止还有半个小时,他命令我改,我就立马骑着车飞奔到镇上网吧改了, 改了之后,我就哭了,想着老子为什么要听她的,为什么一定要我读师范大学 后来我是怀着这种恨意来到了师范大学,一点点主体感都没有,我在大学期间都无法说服自己展开主体感,大学里各种颓废,挂科就是为了毁了自己,啊报复我那位亲戚,想让大学把我劝退,让她明白她当初强迫我是错的 还好大三下学期的时候,慢慢醒过来,既然已经这样了,好好毕业,毕业的时候,我选择了离我家很远的城市南京,这个选择工作的过程,她带领我的父母对我各种难听,不孝的辱骂,说我在大学不好好学习,还让我必须考教师公招回父母身边 这个斗争的过程十分艰辛,后来我改变策略,用甜言蜜语的温柔的话来充分满足她们的自恋,但是自己不受他们控制,该干嘛干嘛,最后我成功了,谢天谢地,我没有自我毁灭 我现在明白,人一定要主动选择,不管谁阻止,不管她说得多对,尊重自己的感觉,这样的人生才有主体感
2018年3月26日
慢魚爱立刻
106 赞
菟丝花长在桂花树上,它向往着阳光与天空。 菟丝跟桂树说:我想要自己长在地上,努力生长,靠近天空及太阳。 桂树说,你没有根啊,还是抱着我吧,我能照顾你。 菟丝看看自己的脚,同意的点头;于是再没有想到要踏到地上过。 菟丝仍向往天空,努力生长,终于把桂树的树身都遮盖了; 桂树找不到阳光,逐渐枯萎;它哭着对菟丝说:你怎么可以恩将仇报? 菟丝囁嚅地说:我只想追求梦想... 然而当菟丝看到枯萎的桂树后,它也流泪了,决心放弃追求天空与阳光的梦想了; 它不能为一己之私害了喂养它的桂树。 于是菟丝终其一辈子没有踏到地上过,也没有靠近过天空及太阳。 它只能是默默的开着花,等待着自己的凋零。
2018年3月26日
宁不空
88 赞
我所在的城市,有不少家庭是这样处理“心理断乳”的: 买同一层、两套门对门的商品房,父母一套,成年子女一套,这样既可以满足成年子女的独立自主的意愿,也能够在子女忙碌于工作的时候帮忙带孙子孙女;此外,等年老了,子女来赡养、照顾父母也不会觉得特别麻烦。
2018年3月26日
纳塔梨
84 赞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灵》指出,婴儿最大的愿望就是独立,不再需要别人帮助,所以他们在短短3年之内迅速掌握了成人需要60年才能掌握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追求你独立,这种趋势是一支上了弓的离弦之箭。父母真不要自我催眠自我感动:没了我,你啥也做不了。在上帝预设的成长程序面前,妄念只是个……屁。
2018年3月26日
天色长蓝
73 赞
现代的90后,00后越来越正常。情商普遍比老一辈高。许多年轻人希望离开父母茁壮成长,父母却以爱之名要把孩子留在身边照顾,殊不知这是限制了孩子的成长。每一个都要有说了算的空间和权力,希望父母不要太干涉年轻一辈的生活。 其实可以理解,父母辈当时生活的时候都是和他们的父母在一起,所以长大了复制了这种模式。他们年轻的时候也叛逆过,反抗过,妥协过,以至于最后认可了长辈们的要求。
2018年3月26日
支支笑
68 赞
生活中的观察是,越是为孩子操很多很多心,不放心孩子一个人这一个人那,孩子成家之后还要不断地在心理上或者日常经济上操心的家庭,孩子仿佛一直不能独立似的,然后父母更操心了,就像一个打不破的恶性循环似的。父母操心多还不落好,还常常得到孩子的埋怨,然后又是说孩子不懂事辛苦操了一辈子心还得不到感恩仿佛满腹的委屈无处诉。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太多了。哎,怪谁呢?
2018年3月26日
晓
58 赞
特别想要重点留言给武老师,不是在空间上完成子女与父母的分离,从原生家庭搬出去就是心理分离的标志,我曾遇到过一位在海外独自求学工作整整十年的男士,但他在海外生活有女朋友照顾,回国后继续表现出妈宝男的各种特性,并且他的母亲由于守寡,他也坚持不能丢下母亲不管必须尽孝,从我看来物理空间上与父母原生家庭的分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独立,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格独立,能自己决定自己要的生活,自己的思想,选择,一切不是出于来自父母的意志,而是自己的意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2018年3月26日
得到用户
51 赞
我订武老师的课比较晚,目前才到第五周,但还是忍不住跳到最后,算是预习吧。有一种感觉,在学习中特别是心理学学习中,如果能有生活中的体验,所学的知识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用到实践中。所以,有很多实跨中的例子,是武老师课程的亮点。 听了今天的课,我马上就想到我们村里一户人家,一对父母有四个儿子,最小的那个特受宠,而且人长的也帅,于是就天天粘在父母身边。上学不成,别人都要出去打工,要么在附近找点活干,但他却总是在父母身边干点农活,农闲时就坐在家里玩,与父母对着闲聊。等到谈婚论嫁时,她母亲总是说太早,等到二十几岁时,下定决心要找媳妇时,已经没人愿意嫁给他了,因为他也没钱。 后来老头去逝,这个人更是与母亲形影不离。邻居们劝过多少次,要放他出去打工挣钱,都被拒绝,直到现在,这个人还是一个人,除了干点农活,也就是坐在家里。已经成为别人的笑柄。 我想,这里面,他父母应该负很大责任,如同武老师所说,没有断乳吧。由此也造就了一个断不了乳的婴儿。这个例子从现实层面印证了武老师的课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能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链接,才是让人产生兴奋点的源泉。
2018年3月26日
得到用户
49 赞
我儿子刚五岁,已经有了很强烈的与母亲分离的意识,有时我要拉着他的手过马路,他一把拉开我的手,自己看着红绿灯走过去。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但是我成功忍住了。我羡慕看着我的孩子。我发现我已经和我的父母共生太久,没有像我孩子般这样决断的勇气了。但我现在学习了心理学,我有信心,就让这样的轮回在我身上终止罢。
2018年3月26日
螺闹耳朵
41 赞
这周课程太感慨了!心疼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千千万万个生命,没有办法建设自己的世界,可能也将包括自己。 离开会造成没有适应能力的原生家庭的崩溃,不愿意承担这份愧疚,而不离开,自己无法建设一个自己的世界。那这两者之间能不能有一个过渡地带呢?在保留原生家庭的基础上,能不能活出自己?或许只能选择一个退一步的无奈之举,对无奈现实的妥协。 希望以后的中国家庭能够更加正常起来,一代比一代正常起来,更少一点这些让人心痛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并不是别的什么原因造成的,而是我们对自己对关系的无知造成的。 武老师,我觉得你会成为一个伟人,在中国家庭关系方面,已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将继续和持续改变越来越多的人。
2018年3月26日
张嘉峰
37 赞
读了昨天预告的留言,我回想了自己过去的人生里,印象深刻的分离有两次。 第一次是离开家去省城读高中,是一种强烈的物理分离感。去省城读高中的决定是在母亲的鼓励下促成的,父母儿时都是去省城念了中专,他们明白更好的环境对人塑造的作用,所以十五岁的我也进入了这个轮回。当父母把我宿舍安顿好离开后,我心里有一种落空的感觉,感觉自己生活的背后没有人去付出,全部需要我自己来做了。心里也会有一部分“自由解脱”的感觉,但是内心落空的感受更强烈,感觉过去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 第二次分离则是思想上的分离。三年高中、四年大学都在外地,工作的地方也是离家很远的东南沿海城市。物理的分开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现在回头望去思维方式仿佛还是继承着过去父母的状态,并很快遇到了玻璃顶。工作头两年在基层最底层工作,一点升迁的希望都没有,那时对未来的绝望吞噬着我们全家,家乡的关系社会模式对在外打拼的我一点帮助都没,于是一家人一起发愁、哀叹,一股浓郁的死能量通过网络包围着彼此,就连对话也断断续续漫无目的。 突然有一天我明白了我必须和父母“分离”了,只有自己通过思维转变、行动转变才有机会摆脱目前的困境,他们并不能给我帮上特别大的忙。从那一刻开始我开始减少跟家里人通话的时间,开始去看更多的书,专注锻炼,保持每天都很充实。锻炼带来的形体改变与阅读带来思想的提升,让我心里的安全感可以接的了生活的带来的死能量。后来就开始接触得到,学习专栏,让自己提升的速度加快。 从那一次分离到现在,已经快两年时间了。这两年时间心智的变化堪称脱胎换骨,并且现在的自己对更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8年3月26日
真贾基
30 赞
学习了今天的课,我发现自己一直试图通过去外地生活工作,拉开空间距离来脱离原生家庭。事实证明,这事倍功半。只有充分认识到原生家庭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困扰,从内心到行动上斩钉截铁的宣告脱离,同时反而在空间距离上并不在意,这样才能真正走出脱离的步子。另外!!!不脱离原声家庭真的会影响自己组建的家庭的幸福。
2018年3月26日
佛祖门徒
26 赞
老师所举关于婚恋的案例非常有代表性,我的一个朋友之前交往过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女孩,她的家庭条件也相当优越,但他们交往没过多久就分手了,我问起原因,朋友说他发现女孩有个习惯让他受不了,就是和女孩商量或者讨论任何事情,她言必称“我妈说……”朋友分手时告诉女孩“我搞不清到底是和你还是在和你妈谈恋爱!”真是充满黑色幽默的分手忠告!
2018年3月26日
梦梦
26 赞
女生可能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你是要嫁出去的”,所以我一直都有离开父母,建立新家庭的意识,所以这点对男生来说比较困难一点,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男生和“家”的联系要紧密得多。
2018年3月26日
以上留言由 作者 筛选显示
快人一步,你是第 10个抢到的
刘艳芬5月18日 7:53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