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读书方法,可能一千个人里面有一千种的方法,就好比说到学习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条条大道都是可以通罗马的,这我是深信的。但是大道至简,通向罗马最宽敞最快速的那条路,一定也是有的。读书也是一样的,方法有千万种,但是一定有一个最质朴的方法能够读懂书。
还记得我听到关于曾国藩的一则逸闻,说曾国藩在少年读书时代并不是很聪明甚至可以说是愚笨,有一天他一个人在家里默默的把书读来读去背来背去,但都没有背下来。这个时候他们家的梁上君子实在无法忍受,就跳下来把他的书一把夺走,然后在他面前把他刚才读的内容倒背如流,在他的目瞪口呆中扬长而去。
那位梁上君子后来做什么是不得而知的,但是曾国藩以后的人生却是有目共睹的。最近几年我才慢慢发现,有天赋的聪明的人,并不见得就能大器有成,反而是有很多天赋并不出彩的人,通过后天不懈的努力和勤奋坚持,达到了很多聪明的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读书其实也是一样的,再聪明可是你一年只读一本书甚至你连读都不读那是没有用的,反而一些材质可以说是普通的人不断的坚持读书不断的坚持做笔记不断的总结,结果会更好一些。
读书的数量需要读到一定的厚度,但是读书本身其实也是有最简单的方法的。在我看来读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你看虽然曾国藩跟那位梁上君子相比,似乎记忆力差了点,智商也没他那么高,但是他通过不断地坚持读书,却能达到这位梁上君子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现在这个快速阅读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其实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读书百遍,甚至很多时候连读书一遍都做不到。拿我自己来说,这么多年下来,真正能读超过三遍的书好像也不过是世说新语这一本书罢了。
很多书都像囫囵吞枣那样匆匆看过,当时只图畅快和占有心态作祟,过后却很难回想起来都有哪些内容。读过的书并不能吸收为自己的,这是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去年我痛定思痛,决定每读一本书就尽量写一篇书评,倒是写了几十篇的书评,在朋友面前说出去是挺能唬人的,可我自己还是觉得没有达到我想要的那种效果。
有一天忽然看到有人说杨绛钱钟书夫妻二人每个星期读一本书,大家来比赛。并不是比谁读的速度快,谁读的内容多,而是比谁吸收这本书为己有的更多。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觉得好像明白我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了,但又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因为我的读书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基本上两个小时能读十来万左右的文字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让我把书读慢点,我又实在静不下这样的心,没办法做到养成这样慢速度的习惯。
虽然有点纠结,却还是按照原来的那个样子做。
上个月在普济寺打地藏七,我们明天要打七个忏读三部经。每天其实这三部经都是把《地藏本愿经》从头到尾跟着音频一起读下来。一开始是80分钟读完,到后来慢慢就变成60分钟了。我基本上都没有从头到尾跟下来,因为我每次读上一会儿就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喘气了,于是我只好不发出声音但是视线跟着一起默念。
《地藏王本愿经》其实讲的大概就是地藏王发心,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故事。包括了地藏王历经的劫难以及地狱的一些描述。后来的地狱变相图大概也是根据这本经书来描绘的。悄悄的说其实我真的不喜欢这部经书,但是跟着师兄们一起每天三部经,七天下来我也把这部经了解的比较清楚了。
在庙里的时候还没有什么想法,等我回家以后自己慢慢琢磨这七天的一些经历我忽然有一种感觉,之前困扰我的读书方法的问题,我忽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所谓贪多嚼不烂,之前困扰我的那个问题就是虽然读了一些书,但总觉得没有吸收完全。问题我也明白就是读的太快没有认真的思考和认真的反思,所以虽然读了书但其实也跟没读书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要想把书真真实实的彻彻底底的搞清楚还是得慢慢地读甚至发出声音的读,多读几遍,自然就能慢慢体会到书中的含义了。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果然诚不我欺呀。
当然我并不是说每一本书都值得读百遍,我的意思是经典的值得读的书一定要多读甚至发出声音的读,读上几遍十几遍上百遍都不为过。
一本书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了,书的数量读的多了自然属于你的读书知识系统也就有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把心静下来,值得读的书你就多读几遍慢慢地去读,不要跟别人比速度,也不要跟别人比数量,这没有任何意义。始终记得读书是为了自己读,那么你就不会失却本心。不争不抢不去比,慢慢的你自然就能在书中读到你想要的东西了。
共勉之,慢慢来,别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