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篇文章里,我有很多地方没写明白,导致在此之后有一两位读者问我那句是不是病句。因为言语上句不接下句,跳跃性很大,我就专门写一篇文章,解释一下我的逻辑是什么。
比若我们身边有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且就在简书里,你写一些理论性的东西根本就没人看,或者必须带点故事。这确实可以从中看出点端倪来,所以我说“从中可以看出更深一层的意思”,不止是我,很多人也是这么说的,但逻辑相不相同就不知道了。
当过会计的人都知道,一个商品的价格是由商品的成本乘以一个利润率。确实这样的,但历代经济学家们却极力反对这一说法,在费曼的《经济学原理》中也专门提到了这一问题,也说“具有经济学思维的人就不会像个会计那样看待这个问题了”,那么,经济学家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如果我们在计算一件商品价格时,平均成本再乘以一个利润率就可以得出这一答案,那么,什么才是一个合理的利润率呢?利润率是永久不变的吗?
如果把利润率定格在1%,设商品平均成本为x,那么利润也就是0.01x,利润率不变,商品成本越高利润就越大。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理由去生产成本比较低的商品,前提是抛开生产资料与固定资本先不去管它,如果考虑到了这一因素也只会更坚定的得出这一结论罢了。
这样的算法显然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经济学家们所认为正确的也就是他们老生常谈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一件商品的价格应该是由这件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关系所决定的,也就是两者交叉的那个平衡点。
我们把这一公式放进一开始所说的那一场景也是同样的,决定一篇文章的核心也就是供求关系,与这篇文章的质量并无太大关系。有人说,大火的文章的质量一定好。
最近,马云的大作被收入了许多博物馆里,也以高价拍卖,但许许多多的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抗议,说这是“侮辱了艺术”。这是事实,并不是我乱编的,也没加任何的修饰在里面。这至少可以说明,火的不一定质量好。
回到上面所说的,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文章,它写的很好但不火,除开文笔不好之外,或许是有一点更深的原因在里面的。这至少说明读者是不喜欢这类的,对此并不买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涉及到哲学上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