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爱之深之切。”对于这句话的正确性我深表怀疑。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成人都经常犯错,更何况是身心俱不成熟的孩子。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应如何处理呢?是声嘶力竭的责骂,还是咄咄不休的数落?其实,对这些犯了错误的孩子而言,多一些爱与宽容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宽容可以使孩子更好的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孩子内心向上的主动性。古代有位老禅师,发现弟子违犯寺规晚间越墙而出,他并没有声张,而是移开弟子所踩的椅子,自己蹲在墙边,弟子回来发现是踩着师傅的脊背跳入禅院时,惊慌失措。师傅却只嘱咐弟子深天凉,多穿件衣服。此后,小和尚再无犯规之举。
面对犯了寺规的弟子,老禅师没有批评责备,却起到了极大的教育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每个犯错误的人心中都是有畏惧感的,他们明白错误暴露之后会受到惩罚,这是犯错误的代价。一旦错误被发现,他们往往懊悔、惧怕,这其实说明他们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小和尚的惊慌失措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作为一个老师,当看到惊慌失措的学生时候,心里非常明白学生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对待已经知错的孩子必要严厉的责罚吗?他内心的恐惧就已经是对他最大的责罚了。显然,老禅师明白这个道理,他的一句话,“夜深天凉,多穿件衣服.”深深打动了小和尚的,他才会在以后的修行中发自内心的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学生何尝不是这样。
相对于宽容可以促进学生内心的成长来说,苛责有时候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从而和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有一个老师,上课时发现有个学生没带书,同学们都在认真学习,该生却无所事事。老师气坏了,就质问学生:“某某,你的书呢?”那个孩子理直气壮的回答:“我忘在家里了”。老师狠狠的批评了学生一顿。从此,该生上他的课时就时不时的搞一些恶作剧,让他十分苦恼。
这位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没带书的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定是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会影响到他的学习,这是每个老师看到这种情况的第一反应。老师希望学生进步这种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可学生为什么不领情呢?原因在于他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感受,这才导致了孩子的逆反。任何一个人,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尤其是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往往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丢了面子,就要找回来;没有得到尊重,就要用种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情绪,这当然就会出现了课堂上故意捣乱的行为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宽容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心理素养。
了解了宽容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在工作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其次要把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衷心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能以一颗宽容之心,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我们所有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