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被试者是一对出生46周的同卵双生子A和B。格赛尔先让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实验,B则不进行此种训练。
6周后,A爬5级梯只需26秒,而B却需45秒。从第7周开始,格赛尔对B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反而超过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我们知道孩子一般7~8个月会坐会爬,1岁左右才会站立或独立行走。
在这两个同卵双生子(也就是说遗传素质的影响几乎不存在)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A比只练了2周的B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B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A好,B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几乎成为了当代父母的共识。学校之间的竞争和社会压力让学生的学业繁重,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让家长树立一定要让他们比同龄人更优秀至少不要落后的观念。
那么我们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拿自家孩子的前途在做一个攀比从众的竞赛呢?
前段时间辅助做一个智慧父母支持性团体辅导,遇到各种各样的父母。这些家长之所以来到这个团体进行学习辅导是因为在实际的子女教育中遭遇了困难。
有一位妈妈第一节课来的时候说:"老师,你一定要教我一些技能,我现在真的是无力管教我家娃了。和他的距离越来越远,我都快奔溃了。"
这个家长是在孩子班主任的建议带领下来到这个支持下团体的,她当时的状态是所有来的人中最糟糕的,整个人都显得很焦虑、急躁。
另一位很善言谈的妈妈告诉我,她有两个孩子,大的那个似乎已经无法管教,事事依赖她,除了学习其他的生活上的事一无所知。都是她管得太过了让孩子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她为此感到很挫败很无力。她之所以来这个团体是不想还小的那个孩子也变成那样,所以来寻求改变。
还有一位气质清傲优雅,看起来就出身很好的妈妈说"我们家的教养方式很严格。我又不善于表达,性格强势所以造成孩子自小就和我不亲近。疼他的人很多,现在孩子到了青春期总是和我顶嘴,说他两句就跑到别人家去了,让我很生气也很苦恼。他爸爸工作忙,就只有我管,现在也是有点有心无力了。我俩好几天都不说话了。"
来者无一不是女性,妈妈似乎天生就应该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不辞辛苦,甘之如饴。
从中我们了解到很多父母教养子女的具体措施,很无奈大部分父母都为孩子安排了光明的前途,学习各种技能似乎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规划的路线走他们就一定能得到非凡的人生。
有一位妈妈这样跟我说"孩子的兴趣一定要培养而且得充分发挥他的天赋,我孩子现在七岁,我打算过段时间就带他去做一个DNA鉴定。"
我心里惊讶万分,没想到这样的技术已经化为商业推广了。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成熟的技术能测出孩子的天赋领域,就算能测也是很宽泛的概念。心理学中运用量表测验和行为分析也是可以测出人的天赋的,但测出来的实际运用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普通人中,测验的结果往往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适得其反。
我提醒她"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兴趣和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影响更大,你要注意这方面啊!"
她说到此处似乎忘我,为孩子的美好前景而激动,对我的话也没有过多重视。接着用有些得意像捡到便宜的表情对我说:"我有一张DNA鉴定天赋潜力的会员卡,本来需要十几万,但我只需要花几万块就能带他去做一个测试然后着重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
真不知那些孩子是幸也不幸!!!
在我的童年和小我六岁的弟弟的童年。我们天天游戏玩耍、根本不知道忧愁和焦虑是什么东西。晴空万里或阴雨绵绵、鲜花烂漫或秋叶遍地、人声鼎沸或静谧无声都没有对我们造成太大的影响。学业从来都不是一直负担,而是一项自己需要争取才能取得成绩的乐趣而已。
相比现在的孩子当时的我们快乐了很多,当然现在的孩子比之当时的我们要博学得多。但我对比发现我们这些自然生长的孩子比之那些精细培养的孩子并没有缺失什么。
而现在来进行心理咨询,遭遇心理问题的案主似乎越来越低龄化,我有时候想这也许是压力下带给他们的神经性发育异变。
在上面那个试验中,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2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挂在嘴边,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这样、会那样着急忙慌的塞给孩子这个那个。但是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是否做好了跑的准备,这样做会不会反而损害了他本来的能力呢?
教育学巨著《爱弥儿》一书中说:“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按照孩子成长的自然而进行”。
而很多父母对“神童”的追求,让他们忘记了“拔苗助长”的后果。
曾经的天才少年魏永康,以逆天的履历惊叹世人,却又在世人的惊叹声中摔落神坛。
他出生两个月就被抱着认字,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
4岁时,基本学完了初中课程,8岁直接进入重点中学读书。
13岁时,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17岁时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
但在20岁时,魏永康学位都没拿到,就被学校勒令劝退了。
劝退的理由是“知识结构不完整”以及“生活、交际能力差”。
原来,为了让儿子学习更多知识,母亲把魏永康照顾得无微不至,甚至念高中了,还坚持喂饭。
魏永康去湘潭念大学,母亲就陪读了四年,以此来节省儿子的时间,让他再去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
直到读研,魏永康独自赴京,却因没有独立生活经验而无法生存。
退学后的魏永康,因为不善交际,更没有工作能力,整日在家啃老。
而曾以他为荣,以他为傲的母亲,此时却害怕别人提起自己的儿子。
不得不说父母对孩子的付出可谓呕心沥血,为他们的健康着想要求他们吃鸡蛋喝牛奶,精心的准备伙食,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学习各种技能做到出类拔萃。
我为那些全心全意为子女付出的父母感动,这是多少伟大的付出。也许有的父母是为了让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夙愿,有的父母是为了在自己的同龄人里高处一筹。但无可否认都是源于爱。
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要求孩子的一切都要符合自己的意志,殊不知当他离开母体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强行干预影响只会让孩子的生存能力减弱甚至丧失。
我所理解的起跑线并不是要孩子提前他的同龄人学什么什么,而是在他已经准备好的年龄给他自己能给的,鼓励他发展他自己感兴趣的。不要让父母的期望变成压力施加给孩子,要把自己的爱变成孩子的动力去追求去感受。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条奔涌河流,只能顺流。最明智的家长是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需要什么,然后递上你能给的条件、陪伴他、鼓励他、支持他,让他自己发展。
当他自己能去寻找路径的时候我们就不要拉着他。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经历你所不能经历的,到达你所不能到达的。
不存在超前的教育,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教育面前过早的压榨孩子的能力当别的孩子到了适龄期飞速发展时,我们让孩子花费的那些时间和努力牺牲的那些隐形的能力,情何以堪呢?
教育是需要适当的,如果对孩子的期望过高那么建议去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内容,特别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也许能在"超前"和"正常"这两者之间把握一个度,既能达成你们的愿望又不至于伤到孩子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