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之前的:每周一部电影,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这就是高小贱的日常。
这周是新年第一周,小的时候总是盼望着元旦啊,春节啊这样的节日,不是因为节日有多么的让人愉悦的氛围,而是可以给自己一个理由从新开始。我是个喜新厌旧的人,尤为体现在待不住这个特点上。在一个地方呆的久了就不在喜欢它。上大学之前,独自一人在仙云缭绕的北京待过一段时间,起初很是新奇,觉得这里样样都比家乡好,呆了三个月,也就腻烦了;后来上大学去长清,十一年热炕头考出来的大学,山清水秀的校区,喜欢,呆了三个月,也就腻烦了;走来走去,竟然觉得家乡更亲切,回家三天,也就腻烦了。高小贱的日常是喜新厌旧的,愚不可及的,渴望新生的做梦。
闲不住的原因是是因为我太闲了,人一闲下来就容易归于自然,自然的本能欲望会提升。吃,这种欲望就变得很重要似的。昨晚上在床上玩手机,脑瓜热,分别用百度搜索了美国汉堡文化,汉堡王品牌,赛百味品牌,甜不辣等等等一系类跟吃有关的名词,要是问我为什么想搜,也没有,可能就是为了给自己答疑吧。
本周的五花肉周计划定义为“吃货周”。这次观影《深夜食堂》并且阅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五味》,在放假的初期阶段,“吃货”属性会伴随我一道两周,然后我就会嫌弃自己胖,然后,吃货周就基本结束了,想想选的还挺应景的。
艺术创作用脑更用心
——由电影《深夜食堂》的创作诚意谈“IP热”
如果日本也有所谓IP概念的话,《深夜食堂》恐怕是一个IP了,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创作初衷恐怕是商业行为更多一点,于是就不能以学院派的眼光去看待和要求它。但是,这个但是很重要,我觉得《深夜食堂》做的要比国内很多所谓的“IP剧”的诚意要多。当然不是说《深夜食堂》做的多么的好,只是在咱们国家的投资商们赚钱想疯了,消费娱乐市场吗。
“三段式”的故事方式
说白了就是深夜食堂做线索,讲述三个不同的故事罢了。用三到不同的深夜食堂的菜肴为它们依次命名,其实可能在导演看来,菜肴似乎很重要,什么“咖喱饭”啊“山药拌饭”啊“那不勒斯卷心面”啊,因为从卖点和市场的角度来说是必要的。但是从故事角度看,这仨菜叫“炖白菜”“煮萝卜”似乎也对故事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故事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深夜食堂》的三个故事虽然不出彩但是很完整,很生活。就这一点,秒杀国内好多网络大电影。三段故事让我记住了三位不同的女性角色,也是深夜食堂的食客:吃“那不勒斯卷心面”的川岛玉子,一边被人认为是视财如命,一遍为别人提供着经济上的救济;吃“山药拌饭”的栗山美只留,长的好看哇(吼吼);吃“咖喱饭”的山田明美,做志愿者帮助着别人同时也在帮助自己。人物很丰满,就这一点,又要秒杀国内大多数的网络大电影了。
“细水长流”式的电影风格
电影并不着急把故事讲清楚,除了对故事自信的原因之外,恐怕和日本电影的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很多的日本电影追求一种“意境美”。就是说那种细水长流的感觉,空镜啊长镜头啊是这类“意境美”实现的。这种半节奏的电影风格让我很能接受,因为似乎有的人的做人哲学就是“不争”有的话不用说,大家都会明白,所以何必一定说出来呢。这样留白让我会感受到电影中的情感缓慢的流淌出来,像流水一样的柔和。
好像黄磊马苏也拍了40集的《深夜食堂》,还没看过,但是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等有时间去看看。最后是来自愤青的结论:“IP现在热,观众的脑子会让它凉下来”。
儿时崇拜的作家之一
——借《五味》聊起我心中的汪曾祺先生
在小学还是初中的课本读物上第一次看到汪曾祺先生的《受戒》,那时候就觉得汪曾祺先生故事写的真好,那是还算是个小孩,觉得就能看到汪曾祺先生小说里的撑着船的女孩,那是不知道爱情,但是女孩和男孩之间的那种懵懂,是我在汪曾祺先生小说里看到的,同样也是我向往的。可能是那时大人的爱情看不懂,或者说是无法感同身受,但是撑船的女孩子说:
“别出家,以后我嫁你做老婆。”
男孩沉默一会点了点头。
这能就是那时我认为的爱情吧。
今天借着吃货周的安排,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五味》。虽然我觉得不如《受戒》写的精彩,但是依然是质朴的生活气息。最后一句的“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也是颇有趣味。虽然草草写过了对于汪曾祺先生走过之处的千川百味,但是山西的醋,和最后的臭豆腐恐怕是汪曾祺先生最想写过的了。《五味》不是饱含深意的哲学文章,也没有什么要提升的思想,我觉得就是一篇记录或则生活趣味十足的随笔了。
ps:吃货是常态,怎么可能两周就结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