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末的午后,我来到书店,被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本书名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的书深深吸引,这本书荣获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已逾200万册,书的扉页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一本糅合着真相和痛苦的书,会讲述着什么样的故事呢?我充满好奇,决定阅读。
一杯拿铁,一个下午,阿列克谢耶维奇就把我到遥远的他方,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她也让我一起思考:为何人可以对人犯下滔天罪行?为何是她们?她们有怎样的故事?
阿列克谢耶维奇带着她的思考,开始了一段漫长的访录,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里记录下了苏联女兵前事。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访录并非为了解决什么道德问题,也不是在记下已逝历史,历史终有人记录,她的文字更像是一种拯救,一种看见,细腻的,饱含情感的。
像曼德拉在南非创建的真相调解委员会,“过去的事实很残酷,我们都不愿去回忆,但我们依旧不可以忘记,历史也需要我们正视。”
“我清楚的告诉你,回忆是很痛苦的,但是不去回忆,就更加不能忍受,现在我理解了,为什么他们一直要喋喋不休的去说…”
“我没有立过什么大功,只得了几枚奖章,我不知道你对我的生平你是否感兴趣,可我总想把自己的经历对别人说说…”
“我有时想,要是能把自己的一生写给哪位作家就好了,我自己写不成书,应该找作家…”
战争开始后,上百万年轻女孩踏上战场,她们不过17、8岁,战争前夜,她们大都还是家中的小公主,被万般宠溺着,一夜之间,她们就被迫长大,走向战场,与敌人对抗,与其他年轻男孩、男人并肩作战,杀人、被杀,以往屏幕上才会出现的画面,而今由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也由自己亲眼目睹。
战争就这么对待年轻的她们,让她们抹去性别,抹去一切稚嫩,成为战士,和所有男士一样,共同生活,共同上战场,可是,她们是女兵,也是女人呀......
战场上没有性别,只有战士,只有硝烟和战火。
但,踏上战场,她们所要承受的远不止枪林弹火中的出生入死,更是作为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所要承受的不公正羞辱。
战争结束,为了保家卫国贡献青春的她们,得到了一枚枚勋章,却没有赢得尊重,取而代之的是谩骂和侮辱。
沉默成了她们的言语,她们不敢说,也没有人问起,问起战争中她们的经历。
战争让她们的世界只剩下两种颜色,黑白灰,以及血液的艳红色,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颜色了。
这样熟悉的颜色,给她们带来的不是亲切,而是恐惧。从战场归来,她们会害怕上鲜红,那曾经代表着女性青春活力的艳丽色彩,而今只会让她们再次回忆起战争的血腥场面。
是恐惧,还是恐惧,无尽的恐惧...
战争之际,只有国家没有个人,只有胜利光芒,不该有儿女情长,不该有亲情难断。是战争,让这群年轻的女孩一下子长大,一下子从我到了我们。
在本是学生的年龄,转身成为了战士,她们承受,她们正视,直到战争从形式上结束,但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她们要怎么忘记炮火下的一条条生命?她们要怎么回忆,通宵守哨只为了看见隔天黎明好感受到一点温存?她们要如何面对种种谩骂声?她们要如何面对过去的自己,讲述出来,释放出来?找谁呢?又有谁愿意听呢?
她们不愿意讲,因为聆听的那头是言语的枪弹;她们也无法讲述,因为没有人愿意问起,问起她们这些曾所发生。
正是如此,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记录才显得如此重要,它代表了一种尊重,一种致敬。
过去终将会归于尘土,而我们不该遗忘,和我们同星球的苏联女兵们,为了和平而贡献出自己的青春、贡献出自己生命的勇敢光辉行径。
在和平年代,她们是家中公主,在战场上,她们也会是公主,值得我们的鲜花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