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学龄前要让孩子学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自己负责。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父母要明白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在哪里,能够做到不越界、不包办替代,除非孩子主动寻求帮助。比如,孩子不想吃饭,家长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比如孩子玩过玩具后扔的到处都是,家长应该告诉他,这是你的玩具,玩好后要把它们归位。也许你带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会很慢,但只有这样,他才能体会到自己是玩具的主人,才能对玩具负责。一个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今后才能对学习产生自发性。因为他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父母、老师的事。
2、做教练型父母:好的教练会明白,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是人类天生具备的能力,不能一味教训孩子不努力,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努力。因此,我会花时间陪小D进行认知启蒙,我会对小D的发展进行中长期的规划,我会以身作则地持续学习。好的教练还明白,每一场比赛正式开始后,教练都必须退下,只能旁观,因为真正的主角是选手。教练自己要能接受失败,同时要激励孩子越挫越勇。真正的教育本来就没有现成的路,只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吧。
3、过早开始体系化学习的孩子,较少体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学习的乐趣。当学业日益繁重后,这类孩子就可能因为缺乏求知欲而不能自发去学习。对于孩子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在大人的引导下自己进行探索,即“辅助式探索”(guided discovery)。教育应该是火种,能够点燃孩子内心的火把,激发孩子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最好的教育。现在社会的快节奏让父母不经意地把教育也功利化了,导致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去“催化”孩子的成长。但生命本身是有规律的,孩子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是不能够“催化”的。
4、早期启蒙要围绕“全脑”进行启蒙,大脑的不同区域都要照顾到。具体来说,就是要动静搭配、调动不同的感官体验。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的偏好,但也熬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样性”地玩耍。不要因为父母的偏好或局限而给孩子设限。
5、斯坦福大学有一项研究表明,当孩子感到压力和害怕时,大脑会释放出一种有毒物质,损害记忆力区域和脑神经。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到放松、不焦虑,是促使大脑健康发育的关键。对于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长需要有足够的同理心,做好孩子的安抚工作,让孩子时刻感觉到:自己有需要时,父母会一直在自己身边。孩子的焦虑和紧张水平越低,大脑发育就越健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