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菜一碟
私下里的意思,这本小书不妨以《小菜一碟》来命名更为合适。张家荣新近出版的这本书,叫《一碟腌菜》,对一部腌菜史作了简洁、精当的梳理,在作者的眼里,“人类史就是食物史,更小一点就是腌菜史,庞大的历史事件也不过是众多腌菜中的一小碟,蘸蘸葱拌拌酱,如此而已”。
腌菜,横跨一国,纵贯一生。中国幅员辽阔,物产极为丰富,风土人情各异,饮食习惯更是各不相同,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富着鲜明地域特色的腌菜,除了原料不同、配料不同、方法不同、工艺不同之外,还有着许多独门的技巧和秘诀,制作出来的腌菜也就各不相同,甚至是有天壤之别的。哪怕是相邻的村、毗连的寨,也因为制作手法上的细微差别,让最终的成品刻上了特色的印记。一个人,走南闯北,他所接触的也就是蠡测管窥的那么一小部分,要搜罗全部的腌菜,非得编一本宏大的《腌菜谱》不可。
作者是位有心人,也是位业余的收藏爱好者,在阅读历史、阅读人生的过程中,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编写了一本腌菜小史。说是腌菜,其实也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指那些经过加工而能够长期保存的食物,以前没有冰箱等贮藏设备,新鲜物产如何能够长久保存下来,一直是先人们探索的课题,这是关系生存的大问题,至于便于携带、改进味道,这是后来逐渐加入的课题。
按照制作方法的不同,可以将这些小菜分为酱、豉、腐、腌和渍五大类,看起来有些高深,其实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就会有直观的理解。比如酱类,常见的各种酱菜和辣酱便是,豉类最典型的是豆豉,腐类最常见的是腐乳,渍类则包括酒糟、糖桂花、醋蒜等,至于腌类,咸菜、泡菜等天天能够遇见,可谓根植巷陌人家,伴佐四季餐桌。从这个角度来划分,腌菜也可以是一个较小的概念,它在古代被称为“菹”,是指在瓜果蔬菜中加盐等腌制发酵而成的食品。显然,这一概念难以涵盖上述种种,我们不妨以更通俗的“小菜”来统称这些并不起眼、却须臾不可缺少的菜肴或者食品。
这是我私下以为叫《小菜一碟》的主要理由。另一个理由,“小菜一碟”还是一个固定用语,甚至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在词典里,是指不值得大肆宣扬,形容事情很容易办成,这确是非常贴切的。遇到事情,如果有人承诺“小菜一碟”,那是非常令人舒心的。那种“四两拨千斤”的从容气度,大概是越来越难寻找了,当然,前提是不能开“空头支票”。
当然,小菜并不小,以小菜来命名,并没有小看它们的意思。正如作者所言,一部腌菜史,就是一部人类史、饮食史和生存史,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能否吃饱一直是人类生存的关键。所以,在我们的历史中,自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大量充斥着食物制作的内容,在《周礼》、《诗经》之类历史作品中,相关内容可谓随处可见。
“民以食为天”。小菜之所以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就在于它在人类发展史中作用的独特。其实,即使到了现代,小菜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我年少时,物产远没有现在丰富,小菜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初夏时节家家户户会合一坛黄豆酱,酱黄瓜、蒸茄子、炒螺蛳,哪样都少不少一勺酱,到了冬天腌一缸雪里蕻,也是每家的必备,甚至连样样菜蔬都可以放进去臭一臭的臭卤甏,都是主妇们的宝贝。如果缺少了这些,家里掌勺的主妇岂不要愁断了肠?
当然,现在生活大为改善,只要想吃的东西,都可以买到,大可不必在家里腌一缸的菜,囤大量的货。但环顾一下家里的厨房、冰箱和餐桌,一瓶腐乳、几包榨菜,都是手边之物,有的人家,瓶瓶罐罐一大堆,这个酱,那个油的,一个小小的厨房,也是热闹非凡的。
其实,自己制作一些小菜,也是生活的一大乐趣。前不久,桂花盛开,摘一些,制作一瓶糖桂花,做点心、烧羹汤,都可以派上用场,桂花甜蜜的香味可以萦绕全年。过几天,该腌萝卜了,鲜萝卜切成片或条,用盐渍后沥干水,放入冰糖、生抽和米醋,搁一晚上就可食用,鲜爽可口。接下去,腌咸菜、腌菜芯、腌生姜……四时八节,都有时令的腌菜等着你。有意思的是,由于小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小菜成了油盐酱醋,成了生活本身。日本曾经拍过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年轻人之间一段奇妙的爱情旅程,就是以《小菜一碟》来命名的。至于近几年个性餐饮盛行,街头也有叫“小菜一碟”的餐厅,实在是讨巧之举。
苏州是鱼米之乡,物产阜丰。在苏州的菜式中,腌菜并不很是出名,但有几样,也是可以说一说的,比如甪直的萝卜干、平望的蜜汁乳瓜、震泽的香大头菜等都是让人舌底生津的佳品,可惜囿于作者的见识,未能收入书中。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