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有”的内涵
"有",在老子看来当然是指除道体之"无”以外的一切存在,即它包含道体之一切内在种性、内蓄性能与外化功能。
”有”的内在种性表现为以“二”为特质的差异之根性。即指阴阳、正负、顺逆、生灭等等两两相对的一切内在种性。"有”之内蓄性能是指以"三”为特质的隐性的一切变化功能和存在以及这些变化的潜在的一切模式、规则。比如,物理的化学的生命的变化、进化、演化、转化、等。”有”的外化功能表现为耳目触感所能及的一切万物声色形器的存在。
这里有必要说说”有"与"德”的异同。有"与”德"的内外功能相通无二,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差异即”德"是”有"的价值性的体现(分内外),这个宇宙因为人的存在和人的觉性赋予了它以意义,故"德”的内质中有”信一"即指向道体的灵性成分在,即“德”中一部分具有道体性,而”有"是非道体性的。
上文简述了 “有”的三重意义,即:性、化、器三类存在;同时,也提到它们所对应的数字分别是:二、三、万,对此展开说明一下。 在老子 经文第42章中透出四层含义,一是讲道用,即道体依次”生“重重之“有";二是讲万物回归于道体(”....冲气以为和“);三是对比凡圣之异;四是教化世众淡薄名利(”强梁“)否则此生白白虚度了(”其死不得“)。其中第一层就是揭示了”有“的三重含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句中”一“即信,它是即体即用同时导入体用的存在。信一与觉性觉心密切相关,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心开二门” 即言此意。故这里的"一“不能等同于”有“,如同”德“”有“关系一样。上句之”二“指”有“的最内在的性质即一切隐含的差异种子,而这些种子本含”变“的能量,这,当是老子所言的”三“——因为正是因为这一”变“之蓄能久聚,才直”化“为万物形器,两者无间。否则,就会有”三生四、四生五....“之说了。
——"有"的两种境界,即妙有境与差异境。
从觉的角度来说,”有"即是妙有或明妙。这种境界因其伴随着道之真性,故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从感受的层面来说,此境带给人的是通达之美感、极乐之雅兴; 从知性的层面来说,它给人以至善融和中正顺平的意境。由于这种境界源于道之"无”,其始终贯穿着恒常性故持久而灵妙,除非过来人,非常人所能及。当然平常之人偶也会有灵念的一闪神能的一触,但那只是短暂的无续的。
从平常感知的角度看,”有"带给人们的多是一些差异的境象,它偏执于一端,故而美丑分明善恶分明。其感而随利欲、其知而争名理,如此,无明无知、纠结纷杂是其常态。之所以如此,还是人无觉失明所致。正如老子所说,本来有无无别("同”)”天下皆知美"(即本来体用不分),后因其”出而异名",才执其美("之为美”),故”恶矣"(感觉上有了差异分别的执著心)………这也是人性的无奈之境。
——"有"的根本特质及其顺逆功用。
老子言有,其重在”二"、"三”,”万物"只是广象之有属耳目形器,不具实质意义。故老子之有其根本持质是”存化”____此之”存"指"无”的空中之种性或原存的神性种子,其”化"指种性本具的变的能量。"存”当属于有之中的”二",其态是静非静态;"化”当属于有之中的"三”,其决定着之”二"之种性的两类归向:即当有的种子内的差异性因对冲湮灭时其归于空静,此意味着有之用逆归于道无之体;当其旋动变化进而蓄以成形器之物时,此意味着有顺化为种种功能妙用。两者一顺一逆,逆者觉顺者用;"逆觉”才能见道,依空顺用才是妙用。故老子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反者”,趋内、内曲而动,才能”冲气以为和"归于道之静一;"弱者”,无心无期而用才能妙用自在而成,故老子才说"不召自来”。扩展随带说一下,逆觉并顺其妙而用也即老子所言”玄德",因为内曲逆觉之究竟是无思无物之境,而一旦无心一切端霓顿显___故老子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有”之四重妙境略析:
妙,即是“有"的根本特质(上文所言“存化"是其基本内涵)。依其存化状态和蕴生趋向由内而外可将其分为四个层次和境界
其一,明妙之境。此为“有”之终极境界也即“真境",其直接与道体通。当“有"之种子处于无差异无分别的“湮灭"态即静态之际,“有"之“二”即内趋归于真信之“一",此即言”入道"。
其二,净妙之境。此为“有”之自在之境即“有”之种性处于无生自旋(此是有的自本性)之际,一切存在呈精性通透之象且互不相扰。这即老子在21章”孔德之容"内见到的"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所示境(当然其再一步逆进”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就是上述的“真一”之境了)。"自在”的内质与此有关
其三,妙化之境。此境极宽泛,大致分为灵轻妙妙化和内蓄妙妙化两类。前类灵妙而高能后者回曲而旋复。前者例如中微子之“味变"(即中微子振荡),给人生理的感受是"内触妙乐”。常言之"美感”正是源于此境。后者是一内蓄性的曲进递增的妙化过程,它的极致当是达到即将外化的临界点之际(那是爆发式的)。
其四,妙有之境。此之有即平常言一切有形之有。这是万象之境,这一境是内蓄之”有"量化积蓄后的"爆化”之果境。因其同样不可思测且时显新奇有趣,故这般言其境。
小结,"有”之四重妙境既有静净之兆基更具生化之新奇,认知此境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因为它确能使人生富有且奇妙。易传有言”富有之谓大业,曰新之谓盛德",说得大概正是此意。
——老子眼中的“有”之粗分态与究竟态:
所谓有之粗分态即老子所窥见到的物之极微细状中的混沌态或交互态,大致是说有之"二”三”的共态,即其内质“种子”动化之交互态。在21章中老子将其表述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此示”有”的粗分态,极似光的波粒=像性态。此态主基调是动变而趋于外化,即具有生蓄旋进的持质。此际时空尚存,未见无物故虽已极微却还混沌。
所谓有之究竟态即言在之"二”自旋而未交互相扰的自在态,或一旦互扰恰好对冲为”一"的真净态。老子经文中,对”有”之究竟状态的描述有两类形式,其一是极具质感的能给人以强烈感应的境像态描述,其二是认知型的给人以理念意象的叙述。前者以“曒”、”湛”、”明”、“精”等词表述,此种态具有实证的效验特质,即言其自观自修至极幽境时所呈现出的实境,属于非一般的质的感官层面(似于直觉验证)。后者以”真、”信”、”和”、”无物”等词表达有之究竟态,给人更多的是认知与理念层面的表述。质感给人以深度,理念给人以广度,两者结合,使“有”呈现出立体多层的境象。它的意义在于此态已呈“无物"之真境,此际时空已消(即便有,也是顺逆双向的,即非熵性),故已几于道,其实证生信即见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