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麦道卫先生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六A的力量》,也受益于桔洛家庭人文教育的读书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一起,通过共同阅读,获得了很多心得。
六A的第一步就是Acceptance-接纳,麦道卫先生所说的接纳就是无条件接纳,不是根据孩子的行为好坏来爱孩子。“只有你先接纳了孩子,孩子才会接纳他自己”,“在无条件接纳中长大的孩子更易于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
于是基于这个标准,我尝试着无条件接纳孩子,不管他做的好坏与否;但是发现自己根本控制不住在他不听话的时候还能爱他,这时候好像除了发火就是焦虑!
在读书会分享课上,关于接纳这个话题,朋友们也热烈的讨论。大多数都认为,“天啊!孩子捣蛋,搞得一塌糊涂,我还要无条件接纳他?!难道我接纳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而我不能发火?!怎么可能?”
是啊,孩子不听话,捣蛋,我们还要视而不见的爱他们?这种“接纳”哪是爱孩子?分明是纵容啊!我一开始也很困惑,爱孩子又不能通过他行为的好坏?我觉得我要疯了,就像在一艘漏水的船上,不让船沉,但又不能把水舀出去。
直到读了本·富尔曼写的一本书《儿童技能教育法》后,我才豁然开朗!
原来不通过行为好坏来接纳孩子,是我理解上出现了问题。首先,孩子行为的结果孩子事前不一定知道,那他缺失的是一种技能;而我们因为他的行为结果发火,是对事还是对人呢?接纳是接纳孩子这个人,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不接纳是他们所做事情的结果。那如果我们和孩子讲清楚:这件事你处理的不好,是你缺失了某样技能,我现在很生气,但不是因为你,而是你没学会这样技能所以带来的坏结果,可是如果你能好好练习这个技能,你一定会学会并掌握,今后就能避免再发生此类问题。孩子就知道了,这件事我技能不熟练,爸爸妈妈生气是针对技能而不是我这个人时,孩子和大人之间的亲子关系也就会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所以在表扬和批评孩子上,我们都要学会接纳,接纳他们人;我们可以生气,可以发火,可以焦虑,都是你一定要记住,你这些不接纳的行为是孩子技能不全,告诉他们,并帮助他们学习、了解、掌握这些技能,而不要再说:你怎么这么笨!你就是个没出息的人!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