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在马遂昌老师的带领下,婵娟文学社一行7人到来集镇马武寨村采风。
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农田里,麦浪滚滚。沿着曲曲折折的山岭,我们一路奔波,来到了马武寨村。
马武寨村位于来集镇东南,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形。周卫环浮山岭、马脊岭村等三条岭,老龙沟、董家沟等二十九条沟,内有马武寨、岑朋寨等六个寨子,杨河、常河等四条河流,形成了特有的“三岭六寨四河二十九沟”。
在马武寨村四千多口人中没有一家姓马的。听村里杨铁垂老先生讲,名字叫马武寨与东汉中兴名将马武有关。马武父母曾因避仇从南阳唐河来此地,在此生下了马武。后马武得到一高人指点,练就一身好武艺,辅佐刘秀创建东汉王朝。此处还有一处庙宇名曰:白衣堂。据说是马武母亲去世以后,当地人为了纪念她的功德,专门为她修建的庙。
在向导杨项奎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个隧道式的寨门前,门楣上有青石匾额书“马武寨”三个大字。穿过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石碑,上书“杨万辉故居 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马武寨宅院为当地豪绅杨万辉故居。站在寨子上往下望,红艳艳石榴花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黄灿灿的杏子缀满枝头,绿树成荫,莺啼雀鸣,好一片风水宝地。
据杨项奎先生讲,杨万辉乃是其先祖。是大清道光监生,世居马武寨村。杨万辉经商多年家资颇丰,在时任县令杨炳堃的倡议下,杨万辉出资并主持修建白石渠,白石渠又叫实颖渠。这是新密史上收效显著的一项古代水利工程,目前仍发挥灌溉作用,杨万辉至今还受到当地民众的崇敬。
杨铁垂老先生还补充说,杨家后来还出了一个叫杨俊升的好后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曾领着四里八乡的乡亲们火烧王家楼分利金,其事迹为当地老百姓之称颂。曾有中牟、尉氏、西平等剧团将这件事编成戏曲传唱。
带着这些故事,我们走进了杨家大院。三个四合院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三个院子各有大门、二门、南北厢房和主楼构成,整个宅院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宅院正门为过厅式,墙垛上有精美的砖雕,门顶设置葫芦刹龙头大吻和脊兽,院内能看见的厢房及主楼没有屋顶饰物,不过屋檐的砖雕瓦当还算精致。
在大院里我还认识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比如“门当户对”和“五脊六兽”。在同行的郑发莲老师口中,我才知道“门当”与“户对”最初是指古代大门建筑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门当”,指的是大门左右两侧立着的一对扁形的石墩或石鼓。 “户对”指的是门上方突出的柱形木雕或砖雕。现在门当户对成为衡量婚姻对等的专有名词了。
而五脊六兽呢?五脊六兽所说的建筑形式是硬山式建筑。但老百姓家所用的建筑形式为卷棚式,不是起脊式的。一是起脊的建筑需要主人的身份和权利,二是造价高。所以一般老百姓家的建筑只有两条排山脊。所说的“五脊六兽式”的建筑要么是达官贵人用,要么就是家财万贯的人用。现代话中“他烧的五脊六兽。”“五脊六兽”成了一个贬义词啦,意思就是此人很浮躁。
参观完杨万辉故居,我们一行来到杨河边。河水清澈见底,河边长满了芦苇和水草,不时还能看到野鸭在戏水呢!好一派迷人的乡村美景!
沿河边我们来到村子另外一个地方。这里有很多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整个村子里只有几户留守老人,村子显得异常静谧。在村口,一棵上百年得皂荚树,就像一把大伞,遮天蔽日挡住了炎热的太阳。徐二花老师对皂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顺手捡了一些落在地上的皂荚。我拿在手里,仔细观看皂荚的外皮是黑色的,里面的豆子是褐色的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听徐老师说,把皂荚豆捣碎放在洗衣服的水里可以洗衣服,还可以水煮以后用来洗头呢!树下,一个古老的石臼见证了这个古村的历史变迁,刺鼻的辣椒味还依稀存在。
再往前行,还有一个古老的水井,井上绑着辘轳,这是住在这里的几户人家吃水的主要来源。据村里老人讲,这口井是1958年打的,现在水源仍然很旺。看到这口古井,不由把我带回了儿时的记忆。在我们村也有两口这样的古井,水质甘甜清冽,可以直接饮用。小时候经常用老井里的水洗衣、做饭、浇菜等。我情不自禁走上去,再次体验儿时的快乐。
参观完此处,热心的队长卢钦超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共进午餐,手擀面、萝卜干炒肉,让我们大饱口福。其间,杨铁垂老先生拿出了自己写的《马武寨传记》让我们欣赏。我们不禁为老先生的乡土情结所感动。十几万字的资料融入了老人十几年的心血,老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马武寨虽然只有半天,但是马武寨的山寨,马武寨的河流,马武寨的建筑,马武寨的历史,深深打动了采风的各位老师。大家纷纷表示,只有深入其间,才能有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受,我们将用艺术的笔触,去描绘当代新农村的发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态之美及人文之美。
谨以此文献给勤劳睿智的马武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