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学前宝宝的妈妈总会碰到这些烦恼:
- 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磨磨蹭蹭....幼儿园老师也会投诉,这娃吃个饭,恨不得磨合个把小时……
入学以后的家长更焦虑了:
-孩子什么都要催,洗脸、刷牙、吃饭、睡觉....,说了也不管用
-孩子丢三拉四,上学总是忘记带文具、作业本,今天忘带这,明天忘带那
-孩子上课不专注,被老师投诉,课外作业,家长陪着做了不少,就不见成绩提高
-孩子做事没效率,半个小时的作业,两个小时才做完,天啊!
拖拉磨蹭的心理原因:
1.父母包办型
过度照顾会让孩子不具备行为的能力,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依赖,形成习得性无助,反正都这样了,怎么说都没用,缺乏内在的动力。同时3-6岁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家校如果不能有效配合,固有的不良习惯难以改变,新的习惯也难以建立。
2.缺乏时间观念型
心急的家长会不由自主的催促孩子快点,殊不知,越催越慢,一方面孩子形成了听觉疲劳,自动屏蔽重复信息。另一方面,小孩子看到因为慢而引起家长情绪的变动,会觉得有趣,乐此不疲。
此外孩子不理解时间是什么,比如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比如三分钟是多久,五分钟是多久?
3.注意力分散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不断的在找东西,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比如楼下的动静,比如妈妈开门的声音,比如忽然想起的喝杯水,从而分散注意力。
4.缺乏兴趣型
有时候是因为所学的内容超出了孩子接受的能力,因为难而退却、而磨蹭。有时是因为孩子本身对内容没有兴趣,因乏味而无聊,而缺乏内在的动力而磨蹭,而内在的抗拒。
5.天生气质型
这种类型的孩子因养育人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从小比较淡定,斯条慢理,不急不躁……
怎么破?
婴幼儿阶段主要让宝宝建立秩序感,比如小的时候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什么东西放在什么位置,做事情的先后次序……
3-4周岁开始,可以协助孩子认识时间,明确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认识时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大约几点钟,另外是感知5分钟、10分钟、25分钟有多长。可以和宝宝约定几点一定要出发上学,否则会迟到;可以和宝宝约定晚7点到8点户外运动,到8点一定要回家;可以和宝宝约定,9点是阅读时间,到点提醒:九点了,宝宝今天喜欢哪本书?当时间确定以后,宝宝内在的秩序感很强,不同多做说服工作,略加提醒很自动自发的进入下一流程。
入学后需要分三方面帮助孩子时间管理:
第一是情绪管理。对于孩子而言,做好任何一件事的前提是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而让孩子愉悦,首先是是家长必须心情愉悦,亲子沟通必须顺畅,比如学习和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首要目的是掌握而不是无限期的加量,家长能做的是得体的监督而不是代办(学习计划或者作业量),充满了看不到前景的作业,孩子自然会失去作业的动力,开始消极抵抗和磨蹭,所以高控制度的家长HOLD住自己,尊重孩子,还主动性给孩子……
第二则是规矩的建立。任何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会强点活动规则,做作业或者学习开始之前也是一样,需要明确规则:
1.任何一次作业都需要像考试一样对待:不管从时间管理、习惯养成还是完成品质来看,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认真对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高效产生的必要前提。直接长远的结果就是未来的大考不会存在失手这一现象。
2.学习(作业)过程中,不说与学习(作业)无关的话,即便有临时想起的事项,空白纸上做简单标注,结束后交谈。
第三学习(作业)前的亲子双方准备工作
1.作业之前把该做的会引起中断的事都完成了:小便、洗手、吃东西、简单的亲子沟通(今天学校有趣的事情)……然后问孩子可以开始了吗?也可以简单理解成作业或者学习开始的仪式感吧。
2.相对比较安静的学习地点,避免周围环境变化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对于敏感型的孩子,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会引起他的好奇和关注。桌面除了学习所需要的物品外其他可能会引起注意力分散的物品一律收藏在专门的收纳盒内。
3.一起认知和使用时间管理工具:沙漏和番茄钟
从时间管理的记忆规律来讲 ,番茄钟原理对于高效和记忆效果很重要,但要根据孩子的专注时间来设定。比如一年级的娃,如果要完成半小时的英语闯关任务,设定2个15分钟或者三个10分钟比一次性30分钟容易达成的多 ,不至于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或者软抵抗……相对番茄钟,沙漏会让孩子更有趣一些,因为时间流逝更直观一些,两者可以配合使用。
其实讲到时间管理,首先家长作为榜样,必须是在有序状态下,否则孩子肯定也是无序的。从自己做起,内心建立秩序感和明确规则,然后和孩子一起前行……同时和孩子相处,重要的是有趣 ,不是冰冷和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