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很不幸,百忙之中还抽空听了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抱怨。做父母,千辛万苦省吃俭用让子女上最好的私立,排好的课外补习班,高昂的周末钢琴班,换来的是孩子的逃学和叛逆...
其实我很同情他,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子女好像就应该感天戴地;我也恨这样的父母,子女就是自己未尽之目标,在为自己理想而活,为自己的失败而买单。
朋友自顾自的说了很长时间,待他停顿,我问他,说来说去都是在为孩子做准备,从幼儿到小学,从初中到大学,然后呢?
随后,我给他讲了一个我身边的故事,我的一个同事,也是夫妻两人省吃俭用,把唯一的女儿送到千里之外的上海亲戚家,在那里上的重点学校,学习的舞蹈,后再女儿只身赴法求学,从留学到结婚,从就业到定居。看似顺理成章,无不让夫妻二人引以为傲,一切胸有成竹,其实是家长一生愿望。看起来,这确实是完美,但女儿仅仅两年之后就离婚回国,接下来在国内工作的不顺利等等原因,女儿承受不了失败,选择了自杀。
给我同事留下遗书,说自己是背负他们的使命而活的,父母要求近乎完美,她只能拼命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从小到大,最怕和父母的通话见面,爸爸妈妈关心更多的是她的成绩和前途。在初中被猥亵,在国外被歧视,为能躲开父母,她选择嫁到国外,但生活与自己差距过大,回国后父母对她归国收入的落差,让她再也不能承受。
这确实是个例,但是我想说,我们做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更多是集中在30岁左右,注意的重点也是在孩子年龄从小开始。
孟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家长更多是把重心放在孩子的基础教育,而不是真正身心教育,以及对孩子长久的一个合理打算,或者说长期计划,这就造成子女在完成必要人生储备阶段后,步入社会时,发现社会与自己想象或者父母铺就的道路相差甚远,其落差与沮丧是可想而知的,若孩子再缺乏承受力,后果难以想象。
现在的孩子很难再有脚踏实地的工作想法,其根本就是父母造成,成为社会主流,进入中产阶级,高大上,无不透露着现代社会的苍白,我们的一切不需要有开始吗?不需要最底层的根基吗?让别家孩子去做,我们不是在搭建空中楼阁么?
长远目标与从头做起,不应该消失在当前社会,而更应该提倡与支持。
当我们能在教育我们下一代时,多给些长远打算,切合实际的努力,让孩子懂得一切来之不易,更多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和进取,幸福不是靠索取和继承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