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为幻,活即是梦。
失语者是女主突然失去了语言能力,但女主偏偏对韩语有天生的敏感,对每个字母有很诗意的想象。剧情推动是通过女主在人生不同阶段,接触到韩语、法语、希腊语、德语等多种语言为转折。
第一次失语时给出的前置背景是小透明的学生时代,被孤独和普通包裹;第二次失语是母亲的离世和破碎的婚姻等问题挤压在一起。浅显看是心理上的压力引发失语,女主在看心理医生时表达资金拮据的窘境,建议求助华夏的算命先生。
女主看心理医生时强调,自己失语不是简单的遭遇生活的困境。莫非孤独的是孤独本身,而不是具体的事件。
我们的身体有眼睑和嘴唇,它们偶尔从外面关闭,也可以从里面紧紧锁上。破坏往往从内部开始,女主学习希腊语时提到:苏格拉底认为学习是经受困难。学习本不是轻松的事,但是当有了一定成绩后带来的动力和满足感可以冲淡其中的辛苦。此时是否暗示,在学习各种语言的女主注定要和苦难相伴?女主的失语是挥散不去的孤独禁锢了语言能力,生活的经历加深了内心对这世界的怨怼。内部原因猜测:女主在母亲的腹中时,母亲就因为吃了多种药物想打掉孩子。会不会女主的失语是因为药物的关系?
男主的设定是日渐失去了视力。可是他在叙述情感时,有了一种私生饭的偷窥感,尤其是凌晨徘徊在女生家门口、偷窥女生的生活日常。是否可以理解为和女主一样,得不到的情感,致使男主心理积累的负面情绪爆炸,引发失明。尽管男主的前置条件是有家族遗传病史,加之从小的经历不温暖,没有足够的热忱去直视世界的美好。
男主在教希腊语时认为:语言有极度精巧而复杂的规则。但在漫长的变化过程中,又变得不那么精巧而复杂。
结合现实:现代汉语在网路快速传播下,大众使用惯性下等诸多原因,也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的读音,等语音变化最为明显。语言的使用不管对个人还是民族都有重要影响。河森堡提出:智人能够打败尼安德特人,语言占据了重要的问题。
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学习语言是非常好的方法。我上一次认真学韩语是去韩国旅行前,突击学习了三个月。除了点两份炸鸡服务业听成了一份外,其他的对话都比较顺利。学习法语则是整理书房时,发现了父亲买来的十几本法语入门书,浅浅背了几个单词后表示放弃。我对法语的使用,仅仅出现在越南旅游时,并且还没有派上太大用处,毕竟在去越南前没有考虑到他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
当视觉和语言的能力失去,个人内部遭遇破坏无法支持自己更好的生活时,外部的拥抱成就了另一种温暖。拥抱或触觉,是被重点提及的情感表达方式。哑女和盲男通过拥抱交流时,会觉得交流也并非流于表面的对话。男女主拥抱在一起,并更深入后,剧情结束。但是,拥抱和做爱是非常作弊快速加深亲密关系的做法,刹那间产生的快乐,会让人误会和对方产生了交互,热情退却后,灵魂依然无法共鸣。男女主除了拥有一段记忆,依然不能改变什么。
全书叙事方式想到了杜拉斯,通过人称代词的变化,快速转换场景和人物,以此完成插叙和顺叙的剧情完整,在强烈的破碎感中保持人物情感的连续性。故而剧情性不强,阅读初体验难度较大。韩江采用五感引入比喻,来烘托情绪的手法,诸如:雪是从天而降的沉默;散发着苹果香的、模糊的人的轮廓;低跟皮鞋发出的嗒嗒声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即符合失语者和失明者情感的表达,也为语言组织带来新思路。
另及:蔡健雅的歌曲《失语者》是在爱情里死不悔改的失语,是失去后诠释对情感的清晰和自我认知。虽然和小说没什么关系,但是作为背景音乐又合情合理,爱情需要见面。
有没有一个词,能让你觉得是人类所有语言的浓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