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雪的节气,大昆明的天向来任性,说变就变绝不商量,一夜入冬。每年双十一都会造就一波波的流,打包时响彻市场拉扯胶带的声音,刺耳却悦心;满满当当的快递货车,飞驰而过,会心一笑,互道一声好生意;卖塑料泡沫、纸箱包装物的店门口车水马龙,常常需要惊动市场保安来疏解交通。相传最鼎盛时,茶不是卖的,是做“抢”的,价格的变动就在回头与转身间,市场大门口有上百的搬运工随时待命搬货,尘土飞扬,热闹异常,而今盛况不再,期盼的双十一的余温也没到来,冷冽如这天气。
习惯了热闹与折腾的市场也没好闲着,改头换面成了新动向。古色古香的门面开始增加了很多鲜活靓丽的色彩,老店翻新也算是一个新气象,人换新衣店换装,一种不屈的改变和象征。另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微商喧嚣尘上,有事没事总得发发朋友圈,凑凑各种热闹,偶尔制造一点小套路,花样百出而不厌其烦,神秘有点高大上的姿态改观了许多。因势利导,普洱茶就是个日用商品、饮品,不神秘少忽悠,能喝适合口味就行。
干一行爱一行,茶叶不算是一个好生意(慢销、流动性差)但确是喜欢喝茶。专注是最稀缺的东西,这个行当沉浮几十载,一茬茬的前辈高人来了换,换了来,从一而终稳稳做生意坚持下来的却寥寥无几。门槛太低行业混乱也没什么标准是一个原因,大家都一味求新求快,做到最后都是一堆库存,望茶兴叹,循环往复。。。
从需求讲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茶不像米饭面条、房子、香烟那样是必需品,看似高利润的背后实际上从储值效应和流动性来讲都不算好,很多高出的那部分利润会被其它费用抹平(价值规律适应与每一个行业)尤其是时间成本很高,所以不少茶企宁可做原料,牺牲利润加速流转,也不愿意做好成品和品牌建设推广。这样又加剧了行业的竞争与混乱。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套路:做旧的老茶,越陈越香越老越贵,普洱减肥甚至抗癌的神话,云山雾罩,神秘兮兮,制造磨砺两可的不透明度。。。
可庆幸的是越来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带来了新鲜的思想、理念。理想中的茶叶生意是什么样的?可能是小而美,没有那么浮华的装饰,尽可能环保简易,原汁原味的茶,追求20%~25%的利润,尽量不做大不做强,每年囤积的库存不超5%,年销售200万~400万的营业额,多了一律不做。人生短暂,若有剩余,它事可期(专注太难,留给那些近似神的人去干吧)理想化的生意,商业的世界变化多端,需要艰难的生存、跋涉、步步进去,攻守间很容易用力过猛,平衡不易;慢即是快就是这道理,几人又能做到?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