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每一位家长提到孩子的教育没有不敏感的,几乎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孩子在学习上有什么偏差。然而,出现问题的孩子比比皆是,这到底是为什么?
某县某镇中心校在最近召开了教育教学质量复兴大会,在会上宣读了针对教师的奖励措施,条条框框非常详细,听起来令人发蒙,不禁令人感叹——领导们真是费心了。
教育教学复兴基本上都是和学生的考分有关 ,其中有一条,令人费解的是学生数不足10人的学生考100分按80分计算,50人——55人的学生考100分按120分计算。鄙人有些愚钝,想不明白这同样的100分竟然还有这么大的差距。姑且不论校舍、师资等条件, 但就从分数而论不是又增加了新的不公平吗?
公平不公平暂且还不说,再来说一说教育教学质量复兴问题,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禁令人疑惑。“教育教学”基本上变成了“教学”——教知识也就是以分数论英雄,这与教育的初心相违背!
中小学阶段,应以培养孩子的品德及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为主。而品德和习惯的培养是需要家长和教师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习练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的。子曰:“吾未见有人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人用尽全身的本领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达到“仁”这个地步的。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如此,比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才能凑效,绝不是每周搞一次(还是一节课)什么“高效阅读课堂”所能解决问题的。
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品德和习惯是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功夫 ,如同一个人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样的道理。冰冻三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我们的许多领导和教师最喜欢做的是花功夫少见效快的办法——抓分数,这也许就是在教育界乐此不疲用分数评价一切的原因。
请问孩子的品德好坏你用分数能表示出来吗?孩子的心理问题用分数怎么表达?孩子平时的生活习惯用分数如何表示?……是故分数不是万能的。把分数放在第一位,完全是在“伤害”孩子。
用分数来衡量孩子,只能是好者更好差者更差。由于以分数论英雄的导向问题,社会上家长跟风也是把眼光放在了分数上,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问题全报销,形成了“一俊遮百丑”的冰山一角现象,水下的问题却被忽视。比如:孩子的感恩心、阳光心态、责任感、抗挫能力、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合作能力、情感需求、沟通能力、奉献精神等等。这些综合因素,综合能力才真正决定一个孩子是否优秀。
与“分数好”相反的则是那些被分数“抛弃”的孩子,由于成绩不好,家长不喜,老师不爱,逐渐的这些所谓的“差生”被边缘化,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一切无所谓了;而极个别孩子则产生较强的自卑心里,从此,关闭了与ta人沟通交流的心门,为以后的“心理”问题埋下了隐患。
不论哪一种,在孩子小时候,用分数衡量ta们,都是对孩子的“伤害”,对于孩子的心灵都会造成巨大影响,那么 ,我们为什么不能善待孩子呢?非得用分数给孩子贴标签呢?马云的分数是考第一吗?乔布斯的分数也是考第一吗?谁又能肯定鲜花比参天大树更好作用更大呢?
再看一看社会上时不时出现的一个个“悲剧”现象,表明了由于心理承受能力的缺失造成了中小学生自杀率却在上升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孩子已经等不及进大学,他们在中小学就开始有自杀行为了。
为了应对以上问题,我们来看看有些学校应对的措施是什么吧!有一个什么高考名校把所有的走廊和窗户都装了铁栅栏!(这是在精神病院里面才具有的设备)。还有近几年国家要求的在较大的中小学成立心理咨询室,甚至是某些学校要求家长陪读等 ,充其量算作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
勿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还是应当让教育走的“慢一些”吧!等一等孩子 ,教育不能再揠苗助长了。教育是慢的艺术,结果没有那么重要,重在春风化雨细无声,潜移默化润心灵的培育过程;重在责任心的培养;重在感恩心的培养;重在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一个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大人”;更重在生命的意义。
汉朝政治家董仲舒说:“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基理不急其功”。教育必须从孩子的生命成长考虑,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从情感、合作、探究、感恩、担责等方面出发,回归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