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龟交易法则》这本书的封页上写着:
1983年,美国期货界的两个挚友----理查德·丹尼斯与威廉·埃克哈特之间就一个问题产生了分歧:伟大的期货交易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场赌博,并为寻找答案进行了一场试验,这就是著名的“海龟交易试验”。
丹尼斯和埃克哈特在1000个报名者中甄选了13个海归,并用2周的时间给他们传授了交易理念和法则,在随后的4年中,海龟们凭借这些交易法则取得了年均80%的收益。
你有没有好奇这些海龟是怎样获得这么高的收益的,他们使用的是怎样的思维呢?
先来看几种句话:
“好希望一买就涨哇”,
“woc,跌成翔了,我再也不碰这玩意儿了”,
“涨了涨了,我再来点”,
“这个交易系统不管用,我一直在赔钱”
……
这几句话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情绪----希望、恐惧、贪婪、绝望,而那些成功的交易者成为赢家的原因恰好就是利用了其他交易者的这些非理性的情绪。
接着让我们来看一下非理性认知导致怎样的非理性的行为?
损失厌恶:对避免损失有一种强烈的偏好。也就是说,不赔钱远比赚钱更重要。
说实话,在没多久之前,我也是认为不赔钱比赚钱重要,可能有一个赚100块钱的机会摆在自己面前,我会因为怕麻烦就是不想去动手,不过后来我转换了一下思维,我让自己想象了一下丢100块的感觉,紧迫感分分钟就上来了。**没有赚到100块钱与损失了100块钱是一回事,它们都代表着这100块钱没有盈利。
沉没成本效应:更重视已经花掉的钱,而不是未来可能要花掉的钱。
沉没成本效应让人习惯聚焦于过去我们已经损失了时间、金钱等等,比如不幸遇见了一个渣男,正确的方法是及时止损,而非因为之前已经在他的身上花费了很长的青春就心怀不甘,不愿放弃。及时止损,是对我们未来的负责,不论我们损失掉的是青春还是金钱。
处置效应:早早兑现利润,却让损失持续下去。
早早兑现利润是因为不想丢掉盈利的机会,而让损失继续,也是因为想要回本的心理,二者都证明了一点:投资者不愿承认过去决策的不成功。其实,干什么和钱过不去,错了就认了,没什么大不了。
结果偏好:只会根据一个决策的结果来判断它的好坏,而不去考虑决策本身的质量。
结果偏好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在牛市中,你不停地参加1CO,因为处在风口,各种垃圾币也都在不断疯涨,然后做梦梦见自己是股神巴菲特,开心地都可以在梦中笑醒,但同样的策略用在熊市之中,就成了一场灾难,决策结果地好坏不代表这个决策本身质量的好坏。
近期偏好: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忽视早期的数据或经验。
比如一个人最近连续2个月赔钱,他甚至会忽略掉之前6年连续赚钱的的经历,对自己产生怀疑。
锚定效应:过于锚定容易获得的信息。
17年底,比特币涨到了14万,接着开始下跌,很多人不肯卖出,就是因为它曾经到过14万,而忽视它在这一年内过高的涨幅----1700%。
潮流效应: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为其他许多人都相信它。
价格之所以会在泡沫行将破裂的时候仍然疯涨不止,部分就是由这种潮流效应造成的,比如08年的金融危机。
小数定律:从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没有依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