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诗歌教学难在引导学生感悟上。学生对诗人传情达意需要感悟,对传情达意的方法需要感悟。隔着厚重的历史,学生的感悟必然会面对很难翻越的“山”。这时,老师要搭建桥梁,帮助学生翻山越岭。
近日带着学生学习了三首咏物诗——《马诗》(其五)、《石灰吟》、《竹石》。三首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传达诗人的人生志向。理解诗人的情感志向,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点,需要“咬定”。学生对思乡类诗歌的情感能很快建立心灵感应。但是这三首咏物言志的诗歌,凭我对学生的了解,想要搭建心灵之桥需要支架。这个支架就是品读。
一、借助百度品读诗人经历
知人论诗。诗人的人生经历决定了诗歌的情感。如果学生不去对诗人的人生轨迹进行了解的话,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要传达的情感。我让学生提前了解诗人,制作诗人简介思维导图。学生不仅仅了解诗人的字号,代表作品一类的常识,更要去研究诗人生活的时代,诗人的品质,诗人的人生经历。只有走进诗人的人生轨迹,才能有试着了解他的权限。
学生很喜欢听故事,那么我就让学生去寻找和诗人有关的故事。为了方便学生查阅资料,我会给出锦囊。诗人于谦的故事,学生不知道,但是听说过“两袖清风”这个成语,我利用这个成语让学生去探究。在探究中慢慢地学生走近了于谦,并且写下对诗人的评价。有的学生评价于谦是清正廉明的人,有的评价他是不畏权贵的人,有的评价他是坚守节操的人。有了这些铺垫,课堂上学生的感悟就会汩汩而出。
二、借助注释品读诗歌意思
注释是学生打开诗歌之门的金钥匙。利用注释,学生才能读出句子的意思。如果连意思都不知道,谈何理解感悟。
这三首诗,编者在重点词语上给出了意思。学生借助注释会积累诗歌呈现的古代文学知识。六年级的学生对“燕山”不了解,但是注释中给了方向,原来它在这首诗里借指“边塞”。马对学生来说很陌生,理解“金络脑”就非常困难。注释中有相关介绍,学生读了之后才知道“金络脑”原来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课上,老师再配以画面,学生对这个词语就理解了。
注释铺平学生的疏通困难后,理解句子意思就不难了。我没有让学生生硬地去疏通句意,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增增添添描绘诗歌的意思。当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思之后,脑海中会呈现诗歌的画面,有了画面感悟能力就上升一个台阶。
三、一词一句总关情
诗人情感的抒发往往落在一词一句上。抓住一个词,深深“咬”,细细品,诗人的情感就在学生的心里慢慢生发出来。
《马诗》中,我抓住“何当”一词让学生细品慢嚼。先把学生带到“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宏大场面中,想象战马在清朗的秋天尽情驰骋的洒脱豪迈。学生对战马肆意奔腾感悟加深时,我抛出一个问题——这样的画面是真的吗?学生思考片刻立马说不是真的,“何当”一词就是证据。这时,学生借助“何当”既读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又读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石灰吟》一诗中可以抓住的词语非常多,我先让学生抓住“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来想象描绘石头变石灰的艰难过程。这几个词语画面感很强,学生的描述带着对石灰的敬佩还有些同情。有了这一层的铺垫,接下来品读“若等闲、浑不怕”。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浅显,学生的品读重点放在石灰的精神层面上。最后把品读的重心放在——“清白”一词上。“清白”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对字面意思一下子就理解,这时我引导学生往个人品质上去思考。这时,经历一番思维挣扎之后,结合于谦的人生经历,大家理解了“清白”的深层含义。诗人托石灰言高尚节操就被学生品出来了。
《竹石》一诗,我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触动心灵的词语。学生得到老师的放权,大部分学生开始积极地阅读批注。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把品读的重点放在“咬定、不放松、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上。学生的品析先是放在词语的字面意思上,然后去关注竹子的精神和修辞上。思维螺旋上升。分享环节,大家品词的热情很高,小手如林。学生与词语建立心灵感应后很快就发现诗人借助竹子来抒发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志向。
一词一句皆是诗人情感宣泄的开关。学生只要沉下心来,就会打开情感的开关,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
诗歌教学不能停留在读读背背默默上,感悟这一口还是得牢牢“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