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和我们》这本书的时候,刚好和闺蜜在一起,她看了一眼告诉我,她看过作者写的另一本书,心理学通识方面的,觉得写得还可以。
而我也是因为对作者很感兴趣而选择了这本书——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系在全国排名top,作者是前心理学院院长,心理学部首任部长,现在又在清华大学脑语智能实验室和心理学系当首席研究员和系主任。这样一个专业背景的作者的作品,让我产生了好奇。
看完后,个人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框架和名称还是比较匹配的——先存在的“我”,然后是一个个“我”,联系在一起,形成“我们”。
书中首先从科学和基因的角度介绍了在女性和男性的择偶方面有哪些进化和基因的因素导致的规则,然后是在人类的进化过程当中,为了更好的生存,人类的求偶和亲密关系规则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了婚姻这一亲密关系模式。整个演化过程描述的非常清晰,所以看完还是挺能理解的(也算是解答了一些过往没有穿起来的信息点,还补充了解了从原始社会、中世纪到我们现在不同时期的婚姻的一些变化,比如在中世纪的婚姻,就和我们现在的婚姻所达成的一些规则是不一样的)。
第三部分则是在前面婚姻和求规则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有关于心灵沟通的规则介绍。这一部分其实也和前面的婚姻演变有关,个人觉得,书中提到的依恋类型背后的原生家庭关系和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个体的亲密关系影响非常大,因为现在人类社会的亲密关系维系已经不像远古时代、封建时代和中世纪那样,完全是出于生存、基因传递或者是家族财产了,更多的是心灵的交互与沟通,所以在这个时候,人的依恋类型和原生家庭导致的行为模式,会对两人的亲密关系推进和维系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亲密关系,我们需要一方面了解他的前世今生,了解他的科学背景和社会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应用心理学知识,同自己进行对话,分析自己的过往,挖掘自己真正的需求,更好地接纳自己并成长,同时也接纳他人进入到自己的世界,和自己建立亲密关系,通过一些真诚心灵交互,让2个人的亲密关系更长期地进行下去,并一起成长。
总体来说,个人觉得这本书对我的知识体系有补充帮助,同时作者知识框架清晰,介绍得也很有逻辑,但是有些有些地方的介绍和解决方案的“下一步推荐阅读”之类,个人觉得后续可以添加一下。
#读书 #心理学 #读书笔记 #读书博主成长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