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来自北方的一名不善言辞的爱吃羊肉泡馍的网友。家在黄河边,管的还挺宽。咱们还是聊营销吧!因为毕竟本人才疏学浅,相比较其他方面的不知所云,营销方面,还能对付两口。
本文的标题可能取得不是那么尽人意,有点标题党的意思,再三声明。我不是标题党,只是实在绞尽脑汁,黔驴技穷了。想不出来更好的标题,所以呢!就这么将就用吧!各位看官若有高见,还望不吝赐教。鄙人也就勉为其难的虚心接受了。
这不刚开年,突然离家在外出差,虽然一年的年味淡过一年,可是按照关中老家的风俗,正月十五元宵节过了,年淡了。正月三十过了,年就完了。小时候正月十二还有走亲访友的,有新嫁人的姑娘,娘家人在一般初六-初八送一对大灯笼。舅舅家也会给小外甥送灯笼(不是现在科技灯笼)。
小时候,一般从正月十四晚上小孩子会打着灯笼出去逛街,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孩子还是照旧打着灯笼去逛街。在本村结婚的新人家里会有活动,大概是新婚的那家人提前准备好酒菜,然后村里的老太太(可能是神婆吧,时间太长记不清了),会带着小孩布偶去搞一个欢快的活动。老家那里叫“送娃”。正月十六晚上就很意思,叫碰灯笼,小孩子们相互之间用灯笼对碰,灯笼烧起来直到烧完,才开开心心的回家。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没有!正月三十晚上还有个刺激的活动-燎花花。一般在这一晚来的前几天呢!大人和小孩子会采割蒿子草,这个没有具体的多少,打成捆放在门前备用。等到了这天晚上,大人会用麦秸引火。具体流程是从后面点一小堆,家里成员依次从火上跨过去,引火的最后跨过,手里拿上一把麦秸往前门接着引火。重复上面的动作,有多少个门就引多少堆。最后引着门口的最大的收集和蒿子草,刺激的来了。家里的成员依次从火上跨过去。小孩子怎么办,一般是大人抱着从边上燎两下。
现在因为多半是初七上班的缘故,快到初七村子里就空落落的,好多民俗文化缺少年轻人的支持,就慢慢的没落了。
好多民俗文化其实老一辈人也说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或那样去做,只知道他的上一辈就是教他这样做的。就比如祭灶吧!现在城市里的厨房很难再见到灶王爷的神像了。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外卖小哥更具体话点吧!
其实,民俗传承和营销是一样的。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形式主义正是民族文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