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草79于2019.7.9
美学引子:
美学是美的艺术哲学,关于艺术的真谛的学问。美学研究的一种是绝对美,纯粹的美,抽象的美。美是虚无,无规定性。美很多时候就是落实到审美。所以研究“美是什么”这个命题是有意义的,是一个根本问题。
艺术跟美是可以划等号,因为艺术本身追求的就是美。自然美是美,艺术美也是美,但艺术美更纯粹。所以我们从研究艺术美作为对象,推而广之,再研究自然美。仅仅研究自然美容易陷入一种感性。虽然审美是一种感性的活动,但更准确讲审美是一种非理性的活动。理性、感性是相对的,理性之外的东西就是非理性,非理性它包括感性,但不仅仅是感性,还包括直觉的东西。
文学、艺术的美也是指向绝对的美、抽象的美。生活美学比较倾向感性,比如茶道、赏花是感性的美,和文学、艺术的美还是有很大偏差的。 美是人一和协、天人和一,从生活美学角度讲审美也是可以的、一致的。比如品茶觉得很安逸、完整、平静。所以越是高级的、根本的理论往下解释是可以的,越是初级的理论往上是不能解释的。
简单定义美学及学问、学科的产生:
美学从希腊文来:Aesthetik,作为学问已有几千年了,但作为一门学科从1705年开始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因此,在美学诞生之初,美学常常作为是认识论的一部分,也是三观的一部分。美学与逻辑学并列,认为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
哲学是一个大门类,一个总概念。美学是哲学下面的一个部门和学科 。哲学最核心的是:形而上学,紧随之的是:逻辑学、美学、政治学、法学等等。
所以,叶朗教授的观念:美学和逻辑学是并列的也是对的。如果把形而上学抽掉就不是哲学,同样地把逻辑学抽掉它也不是哲学。所以任何一个大哲学家一定涉及逻辑学、美学 。
叶朗说的:“不读美学等于没文化。”
美学的各种观点:
中国近代开始研究美学、哲学的历史人物有:
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
朱光潜:研究艺术心理学
叶朗:其实是反对美是研究艺术心理学,而是强调美在意象。但他的意象有点主客二分(主体对客体的看法)。不是寻虎老师所说的意象。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李泽厚:美的根源强调社会实践、社会关系 。
国外研究美学的人物:
康德: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黑格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的艺术。研究精神活动。
为什么学习美学:提升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在审美中获得心灵的自由。精神向美,精神向自由。
怎么样学习美学:一定要读美学史,比如读《西方美学思想史》、《谈美》,进而独立思考,再积极参加活动练习运用写作中。
审美本质的简单探讨:
从西方美学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用他老师苏格拉底的意思来说就是:美是难的,就是不可言说。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念。太唯心,太背离生活经验。但他的说法也没有错。
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他认为人人都向往的美,标准在人心,就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中国人的话,就是天地有杆秤,人心有杆秤。一个伟大的人,崇高的人就知道什么是美,就要向美的地方去奔,就是审美。康德影响了王国维。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世界是绝对精神。比如一门手艺,打了一张桌子, 很有用,就是理性显现,具体的真;但在桌子上雕花、上色,就是美的感性显现。
从社会生活探索美的根源:
从生活中探索美学:一般人说美是来源于生活,美来源于社会实践, 这种说法不正确,过于简单,只是一种经验说法。因为美肯定与生活和社会有关,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面,人也不可能不生活。所以这种说法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多余化。更多的时候喜欢说美是一种生命体验 。(纳鞋底密密缝、欣赏京剧、公园里的老人拉二胡)
从中国美学探索美的根源:和西方美学一致的是审美是没有功利性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值得一读。
刘勰: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论著也是一种美学理论。
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山水是物质,本身不美,有了人才美。是一种投射自己的标准。
心中有佛,不要只想着六便士,要抬头看看月亮,知道有个月亮,那才是绝对、永恒,是真美。
总结:意大利哲学家、史学家克罗齐和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独到之处强调:把美、真放都在精神里考察。精神里的印象进行一种直觉的把握,不分析。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的凝聚,一种底色,一种背景 。它不去达到感性、理性层面。因为精神没有主客体。克罗齐认为精神有什么就表现出来,表现得成功,就是美。但不能描述,比如“人生如梦”,那就不行,就是剧透了,不可取。我们作为写作的时候,要把生命体验具体化、物理化。模糊化的东西那怎么具体化呢?就是要借助语言。那怎么借助语言呢,就是不能去描述,还是要强调意象。把它化为作品时,某个场景要有感受,这是美。这就打通了精神和作品之间的关联 。核心的东西,还是回到,美在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