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雍正,就不能不提到他身上最大谜案,也就是他登基的合法性。我认为雍正是康熙指定的继承人,我们来看看康熙末年对众位皇子夺嫡的一些概况。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十八日,康熙以“赋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被废黜太子。皇长子胤禔由于夺嫡心切遭到康熙严斥,认为他“秉性躁急愚钝,岂可立为皇太子”。胤禔自知无望,便向皇父推荐胤禩,或者也可以说是给胤禩上眼药,说“张明德曾相胤祀后必大贵。”
康熙十分震怒,于是命令刑部审问张明德,并于当日召集诸皇子,追述胤禔前言,说:“朕思胤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倘果同胤禩聚集党羽,杀害胤礽,其时但知逞其凶恶,岂暇计及于朕躬有碍否耶?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也”。此刻,康熙对胤禩已经有了防范之心。虽然如此,但是康熙一向以慈父自居,也一直做得很好,他的皇子如果生病,他即使巡幸在外,也会及时赶回来探望,所以如果不涉及到他的底线,他的皇子们的容忍度是非常高的。但是康熙对胤禩的态度转变得非常快,由于史料缺乏,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看到,九月二十八日,胤禩奉旨查原内务府总管、废太子胤礽之奶公凌普家产后回奏,遭到康熙痛斥:“凌普贪婪巨富,众皆知之,所查未尽,如此欺罔,朕必斩尔等之首。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人皆称之。朕何为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有一人称道汝好,朕即斩之。此权岂肯假诸人乎?”。这句话说得非常严重,别人表扬他的儿子好,他却要杀了人家,明显不合常理,看来其中发生一些使康熙震怒的事情。
这件事情并没有结束,第二天康熙再次召众皇子至乾清宫,痛斥胤禩:“废皇太子后,胤禔曾奏称胤祀好。春秋之义,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大宝岂人可妄行窥伺者耶?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著将胤祀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向来与胤禩交好的皇九子胤禟邀皇十四子胤禵一同带了毒药前去阻谏,胤禵奏言:“八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康熙斥曰:“你们两个要指望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极,封你们两个亲王么?你们的意思说你们有义气,我看都是梁山泊义气。”随后,胤禵再次进言,冲撞了康熙,惹得康熙大发雷霆,拔出小刀对他说:“你要死如今就死”幸亏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众皇子叩首恳求,才算是化解了父子冲突。其实我很不能理解胤禟和胤禵的举动,带着毒药去阻谏,难道不怕康熙认为你们是想投毒,谋朝篡位么?而且胤禵直接和康熙发生激烈冲突,以至于康熙要杀了胤禵,胤禵为何这样为胤禩出力,非常令人费解,个人推测胤禵可能和胤禩共同谋划了一些事情,他是担心自己事情败露,才会鼎力保胤禩,不然难以解释他这种行为。
随后,张明德一案审结,康熙革去胤祀贝勒,降为闲散宗室。此案方毕,皇三子胤祉又于十月五日奏称胤禔与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合谋魇镇于废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谬。康熙大怒,革去胤禔王爵,幽禁于其府内。随后一段时间,康熙对废太子胤礽多加询顾,常有召见,与臣下的言谈中也不时流露出欲复重立之意。过来十来天,康熙让群臣公议推举太子:“于诸阿哥中,众议谁属,朕即从之”。但令康熙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群臣没有按照他的意图推举胤礽复立,反而在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王鸿绪等为首的朝中重臣引导下联名保奏胤祀为储君,这使得康熙再次震怒,明确地说:“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为了扼制诸皇子的争斗,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由将胤礽复立为皇太子。
在这一时期,与极力争储的胤禩不同,胤禛非常低调,一方面紧随康熙脚步,一方面参禅礼佛,得到康熙的高度认同。康熙公开表扬胤禛:“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胤禛不但替太子说话,也替别的兄弟说话,因而“为诸阿哥陈奏之事甚多”。在康熙大肆为诸子封爵的时候,胤禛主动提出,都是一般兄弟,允禟等人爵位太低(贝子),愿意降低自己的世爵,分封于弟弟,大家地位相当。
胤禛不仅口头表示,还身体力行表达自己的诚孝。当康熙因废皇太子劳神抑郁、身患重病之时,是胤禛率先向康熙陈请,自愿冒死择医,并与稍知药性的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一起,检视方药,日加调治,悉心护理,康熙因而渐好,十分愉悦。在释放皇太子胤礽之际,康熙曾在上谕中对诸子一一评述:“朕之诸子,多令人视养。大阿哥养于内务府总管噶禄处,三阿哥养于内大臣绰尔济处。惟四阿哥朕亲抚育,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五阿哥养于皇太后宫中,心性甚善,为人淳厚。七阿哥心好举止蔼然可亲。乃若八阿哥之为人,诸臣奏称其贤,裕亲王存日亦曾奏言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允礽若亲近伊等使之左右辅导,则诸事皆有箴规矣。”这段话里康熙没有提及太子,对皇长子和皇三子并无评价,对皇五子和皇七子评价人好,对胤禩则说的诸臣奏称其贤,然而说到胤禛时,却表现出格外的亲切,且赞誉其诚孝,亲疏远近一目了然矣。虽然没有提到太子,但是众所周知,太子是一直由康熙抚养的,这里单独提到胤禛也是由康熙抚养的,可见在感情上,胤礽和胤禛和康熙亲近不与其他儿子等同。胤禛得到表扬,并不沾沾自喜,而是乘机上奏:“今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喜怒不定四字,关系臣之生平,仰恳圣慈,特谕旨内此四字恩免记载。”康熙即刻同意,传谕旨说:“十余年来,实未见四阿哥有喜怒不定之处……此语不必记载。”看看胤禛多会趁热打铁,不求赏赐不求爵位,只是让父亲看到自己对他评价的在乎。这样的儿子,康熙能不喜欢吗?
我们从这段历史中可以看出,胤禛非常善于体察人心,他知道康熙对太子尚有眷顾之情,而且喜欢儿子们恪守孝悌之道,于是竭力展示自己对君父诚孝,对兄弟友爱的一面来,所以获得了康熙的认同,政治地位也好,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也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这个时候,太子虽然复立,但是地位已经不如之前巩固,胤禩异军突起,坐拥朝中人望,胤禛别辟蹊径,致力上层路线,胤祉胤禵等虎视眈眈,但在康熙心中,胤禛毫无疑问地占了上风,在康熙五十一年二废太子后,区别就更为明显了。
康熙五十三年,康熙再次痛斥胤禩:“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有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朕恐日后必有形同狗彘之阿哥仰赖其恩,为之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胤禩者。果若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殁已耳”。在封建王朝,没有谁得到皇帝这样的评价还能安然而终,更不可能登上皇位。至此胤禩完全失去了立储的希望,于是他转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使得胤禵迅速崭露头角,得到康熙的青睐,迅速成为胤禛争储的强劲对手。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为抚远大将军,号大将军王,出征西北。很多人甚至是部分历史学者都认为,这是康熙要传位给胤禵的预兆。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派胤禵出征的时候,65岁的康熙已是垂暮之年,又岂会把他心中的储君派往西北战场。退一步说,如果当初康熙让胤禵到西北是为了军功,那么在康熙六十年胤禵回京叙职的时候,康熙已经年迈多病,自言不能永年,如果康熙有让胤禵当继承人的想法,就不会让他重返前线。别的不提,只看废太子胤礽在位的时候,无论是康熙出征,还是去蒙古会猎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时候胤礽都在后方坐镇监国,从不以身涉险,这是为了确保皇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胤禵和胤禩交好,这也严重触犯了康熙的忌讳,我们不要忘记前面胤禵做的那些事,携带毒药入宫,跟康熙对峙……再回想下康熙对胤禩的评价,得到胤禩的支持虽然实力会有增加,但是绝对会失去康熙的欢心。再则,胤禵在西北的种种表现,也实在不像话。譬如“捏造皇父之命,娶青海台吉之女,并拆散嫁于他人之夫妻,终日于甘州饮酒贪淫。当女子思念原丈夫及故乡时,百般诱哄释闷,引入甘州河水,使之结冻使之结冻,于冰上滑舞木輴。由于河水涨溢,城内街道上积满水并结冰,人皆难行。如此胡闹,不体面无体统,所有随从人员地方百姓,无不知晓。”就凭这些行为,康熙要能把皇位传给胤禵,除非他得了老年痴呆。
与此同时,胤禛却屡次得到康熙的重用。政务上,胤禛积极参与治理永定河,磨勘会考试卷,清查粮仓等政务中,并且以其出色的表现获得康熙的“心思缜密,克己奉公”的褒扬。军事上,胤禛年少的时候就曾经跟随康熙西征,掌正红旗大营,五十四年参与筹及西边用兵之计,军功并不输人。此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方面上胤禛在康熙末年可谓独占鳌头,多次参与祭天祭祖。这足以证明康熙对他的重视,不然也不会连“朕亲行礼,方显诚心”的天坛大祭也屡次由胤禛主持。在登基六十年大庆时,康熙派胤禛代替自己到盛京三大陵祭祀,康熙去世前,他又奉命代父于冬至日到南郊祭天。盛京三陵,是大清王朝真正的祖坟,祭天更是国家大典,胤禛能够参与这样庄重的祭祀,差不多已被暗示为储君了。
除了上面说的,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康熙亲自抚育废太子胤礽长大,父子感情非常深厚,虽然胤礽让他失望,但康熙仍然非常关心胤礽的生活起居,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他曾经对诸子说过:“朕暇时披览史册,古来太子既废,往往不得生存,过后人君又莫不追悔”。因此他在考虑继承人选的时候,会将这一方面因素也考虑进去,胤禛在这点上无疑是最让康熙放心的。
结合诸多史料,我认为雍正是合法登基的。其实关于雍正继位疑云的讨论更多地集中的清末民初,由于民族、政治等等原因,出现这样那样的流言无可厚非,但历史始终是历史,并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