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五个月前,得知披头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要在雪城举办演唱会,没多犹豫就买上了票,当然,是很便宜的那种(坐内场的都是土豪)。对于披头士或者麦卡特尼,自然都是久闻其名,但了解确实只有一星半点,仅限于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那点事儿。决定去参加演唱会,一是因为我向来不愿错过这种见证历史的时刻,二是出于对过往岁月的好奇和神往,像Paul这样传奇人物,存在即为历史,音乐里振动着时间的回响。
演唱会的前几天,我开始临时抱佛脚地搜索这次演唱会的歌单和披头士乐队的历史(在真正的粉丝看来估计相当可笑),毕竟,我只知道Hey, Jude。因为是OneOnOne巡回演唱会中的一站,倒还真在虾米音乐上找到了巡回首场的歌单,描述里简单地写了一句:“Not for sale, just for fans.” 感受到了浓浓的粉丝爱。
保罗和披头士的歌 ,初次循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抓耳感,简单点讲,没有办法一次就记住旋律,可能就像现在人说的,不是口水歌吧。不过循环了几次,就有些留下了印象,比如Can't Buy Me Love, 歌名即主题,节奏感很强;We Can Work It out, 头一次听,只能听懂一次次呐喊:we can work it out! 我猜这是讲不想和恋人分手,只要在一起就能面对一切苦难啥的,看了眼歌词“从我的角度看事情,时间会证明对错,从你的角度看,我们可能离分手就不远了”,这……My Valentine, 风情万众,甜蜜又忧伤,难得第一次听到就眼前一亮的;Back In The USSR和Lady Madonna,听起来像是在小酒馆里炒热气氛的歌曲,跳跃的钢琴音非常悦耳,不过关于前者,搜了下USSR原来是苏联的缩写,这是首讽刺古巴导弹危机的歌曲,真是歌不可貌相。
不谈Hey, Jude,还有两首名曲,Yesterday和Let it be, Yesterday确实非常好听,是一首旋律优美的情歌; Let it be其实是从柯南里知道的,在某个案件里哼着这首歌的曲调是犯人的特征。初次听曲子说实话有点儿失望,因为久仰大名期待值相当高,但给我的感觉似乎过于平淡,不过这首歌的重点似乎更在于歌词——不断重复的“随它去吧”,当时披头士乐队已处于分奔离析的阶段,因此是首带着浓浓忧伤与无奈却又释然的歌曲。
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里曾经有专门的一节写到披头士乐队,一位化名“保罗·列侬”,热爱披头士乐队的年轻人向杂货店主人咨询是否该和父母一同夜逃。夜逃前年轻人去看了披头士的纪录片,深感乐队成员间的裂痕已无法修补饱受打击,把所有的披头士唱片都给了自己朋友,和父母一同离开。却因内心始终无法赞同夜逃,在途中独自离开了。20余年后,一切尘埃落定,再次看那部纪录片,感受却完全变了,每位成员似乎都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弥补裂痕,希望让乐队可以再在一起久一点。观感取决于自己的心境,有些事情只能交给时间决定,可能,这也是Let It Be的一种体现吧。
演唱会在9月23日周六晚上举办。据说当天下午1点开始就有粉丝组成游行队伍,环城庆祝即将到来的McCartney Festival。我们在晚上7点左右到达学校,尽管曾参加过上学期末在Dome举办的Party,还是被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年龄层的跨度吓了一跳,人们兴奋地交谈着,三三两两地往Dome走去。
场馆门口有张巨大的保罗的海报,配字相当有意味:“Welcome to Syracuse Paul”。据说24年前保罗曾有预定到雪城演出,门票很快售罄,但不知为何没有成行,如今才算是达成众人的心愿。选了个就近的入口进馆,通过检票口以后就再也动不了了,我从来没在美国见过这么多人聚在一起,所有人都拼命想靠拢自己的位置,然后就挤成了一团果酱。卖纪念T恤和饮料零食的摊位更是阻碍人流的利器(那官方T恤其实可以做得更漂亮一点儿)。与一位阿姨擦肩而过时听到她小声嘟囔着:“I'll never come here again.”
我们的位置在山顶,而且非常边缘,只能看到舞台侧边和主舞台突出的部分,因此后来错过了所有大屏幕上的内容和3D激光表演。邻座是一对老夫妻,体态非常丰满,所以我只能拼命往后坐在台阶上。他们性格开朗活泼,得知我们来自中国非常惊讶,还询问是否见过麦卡特尼真人。那自然是没有了(笑)。
8点,演唱会准时开始。灯光暗下的一刻,观众们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欢呼声,没有荧光棒(不知是这场没有还是美国演唱会就不流行这个),大家自备笔型手电筒,或是举起手机打开照明,目之所及,星光璀璨。老爷子闪亮登场。
根据我恶补的资料,保罗·麦卡特尼年轻的时候在队里是最可爱的一个(长相而不是音乐风格,那是个摇滚乐队),因为长了一张善于卖萌的娃娃脸,现在年纪大了轮廓变得锋利,反而更加帅气。身材保持得非常好,瘦削颀长,西装服打理得一丝不苟,发型精致飘逸,这可能和他完美主义的性格有关。当时就想到了上杉升,随着岁月的流逝从三井寿变成了安西教练(笑),当然歌声还是一如既往,这就够了。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就是老爷子和观众的表演时间。麦卡特尼爵士虽然已经75岁了,现场live实力丝毫不减,游刃有余,声音的穿透力极强,比CD更让人热血沸腾。根据乐曲的不同,途中他更换了四把吉他,两架钢琴,个中的差别可能只有专业人士才懂了。观众也是合格的观众,基本听到前奏大家就知道是哪首歌,每一首都可以全场大合唱,大概披头士就是他们的周杰伦吧(虽然这个类比有些不恰当)。托歌单的福,我虽然大部分不会唱,但也会有“啊是这首啊”的既视感,偶尔也可以跟着哼两句,非常欣慰,在这样演唱会上,只当个局外人就太痛苦了。
没有传统的MC时间,每唱几首老爷子会停下来讲些曲子背后的历史和趣事,明明是很宝贵的内容,遗憾的是大部分都没有听懂(英语啊还是不行)。有几首曲子特别提出是献给约翰·列侬,乔治·哈里森(披头士成员)和琳达(第一任妻子)的,他们都已经去世了。演唱这几首曲子时大屏幕上会放映一些旧照片,因而现场弥漫着淡淡的忧伤和怀念。披头士的历史波澜壮阔,低谷,巅峰,甜蜜,信赖,疯狂,决裂,争斗,言和,哀鸣,一切词语都可以在这60年里找到对应。看过一位粉丝评论前几年保罗和林戈·斯塔尔(还活着的两位成员)相见握手的新闻图:“披头士什么的,好像都是上辈子的事情了”,就觉得非常伤感。
幸而他们还能唱歌,还可以登台表演,三个小时依旧容光焕发,甚至还有新作品。有一节MC将镜头对准了观众席,很多人自制了手牌和横幅,老爷子会从中挑出一些感兴趣的,感人的有“Paul you are my whole pass”, 好玩的有“Paul can you wiggle on the stage”,有趣的是,他真的在后来某一首歌的间奏扭了扭屁股,还比了心。有一位年轻女孩还被邀请上台,都没看到发生了什么她就上台了,交谈的内容也没太听清,就看到她激动地哭了,后来打听了下,据说是女生之前一直在生病,依靠保罗的歌曲才坚持了下来。她获得了一个热烈的拥抱和一个左臂上的签名,观众们抱着羡慕嫉妒恨的心情欢呼(笑)。老爷子撩妹技能满点,台下差点儿连口哨都要吹起来了。联想他年轻时候的外号——McCharming和一系列风流韵事,只能感叹宝刀未老。
压轴是Let it be和Hey, Jude,Yesterday放在了安可部分,当时其实我已经有些疲倦,是的,听的人都累了,唱的人活蹦乱跳,但终于到了自己会的曲子,兴致瞬间高涨,如愿以偿地加入了Na, Na, Na 的大军。虽然听过歌也看过视频,但现场真的完全不一样,似乎是头一次理解了那些歌词,“现在虽然很糟不过会变好的吧”,“昨天,一切都已如此遥远”,观众席上又是一片自发地星光点点摇曳,甚至连打火机的火苗都加入了挥舞,能够与如此多的人共享这美好的一刻真是太棒了。
接近晚上11点,演唱会结束了,灯光亮起,顺着人流慢慢走出场馆,看到很多穿着披头士T恤的中年人,老年人,这衣服意外地穿上身还挺好看的。等待班车的队伍绕了半个教学楼,比起开始前地兴奋和激动,结束后似乎更多的是一种怅惘。
人生真的很奇妙,五年前我坐在电视前看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绝对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出现在保罗·麦卡特尼的演唱会上。一场难忘的表演,一个美好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