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夏
老话说得好: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现在却普遍认为: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不光出不了贵子,还出了不少坑爹的玩意儿。
(一)
在我国古代,倒是出了不少寒门贵子。大家熟知的就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当然还有韦编三绝的孔子,凿壁偷光的匡衡。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出身寒门,却凭着自己持之以恒的勤奋,或成了有学问的人,或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身处困境,他们不悲观,不气馁,奋发向上,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
有志者事竟成!
困难和挫折,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他们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和铺路石。
孟子在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也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励志名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寒门子弟发奋图强,有所作为。
古代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代其实也有这样的例子。
有一个从我校毕业的孩子,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高中三年苦读,又顺利考入北京大学。
学业一帆风顺的他却是个苦孩子。妈妈早年去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从小缺少疼爱的他,却知道心疼父亲。学校离家三里地,每天放学后,他都赶回家里给打零工的父亲做饭,吃过饭再匆匆赶回学校上课。
有人说,苦难,是化了妆的幸福。
我说,苦难,是磨练意志砥砺成才的基石。
一个人的成长,必须经历苦难的打磨,否则,别说成才,成人都难。
(二)
有这样一个孩子,在他五岁的时候,爹死娘嫁人,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把他拉扯大。老人家靠着几亩薄田艰难度日,却不舍得亏欠孙子,别的孩子有的,他们都想方设法满足他。不管吃多少苦,受多少罪,都要把聪明伶俐的孙子培养成人。
因为聪明,这个孩子成绩不错,奶奶为了给他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不惜一切代价托关系,把他送进城里的学校。可是,花了三千块,他在城里的学校上了不足三十天,哭着闹着要回来,理由是想家。
回到乡村学校,还是不好好上学,变着法儿的找借口想回家。奶奶实在没办法,每天早上把他送到学校,晚上再把他接回家。
“聪明”的孩子知道奶奶只认分儿,每次考得好了,就借机向奶奶提条件,后来,发展到用假分数欺骗奶奶。先是要求买手机,后是要求安装网线,还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奶奶给他单做的营养餐,任由奶奶馒头咸菜。
又有一次,他哭着闹着不上学,奶奶把他哄劝到学校。他却以奶奶骗他为由,疯了一样冲过去,拽着奶奶的头发,对奶奶拳打脚踢……
(三)
有人说,将来吃苦的,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孩子。我觉得这话有道理,城市里的家长大部分都重视教育,孩子的教育投资,是家庭的一项重大支出。而我们农村的家长,本身他们就没有多少文化知识,当然也就意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更体验不到有文化有知识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抛下老人和孩子到外面去挣钱。他们对孩子上学没啥要求,想上学就供,不想上就拉倒。他们只有一个想法,不想让孩子过自己这样的苦日子,于是,就拼命挣钱。于是,也就顾不上监管孩子,任其像野花一样自由成长!
长好了,是福。
没长好,是命。
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能够享受到优质的资源和服务,所以他们的眼界、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能力正常情况下要比农村的孩子要强得多。我们农村的孩子,就等着父母给挣钱盖房子娶媳妇了。所以,教室里呆坐着一群熬日子的学生,他们只需要耐心等待,不久的将来,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我不是在指责农村的家长,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迫于生计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历和现状决定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们要么顺其自然,要么干脆放弃。
我给学生讲那个放羊的山里娃儿的故事,他们还觉得好笑。殊不知,他们也是故事里的那个孩子,如果不努力,如果不改变他们也只能重复父母的老路,吃苦受累一辈子。
也许,有的孩子,将来过得还不如父母,因为他们缺少吃苦精神和对苦难的耐受力。
农村的孩子,更要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