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讨厌的勇气》,不需要知道阿德勒是谁、他跟弗洛伊德是什么关系。
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由“哲人”和“青年”五个夜晚的人生辩论组成,读来可以如“追剧”一般,一集一集,“百死千回”,你会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心灵的对话中,获取人生问题的最终解药。
故事要从一个居住在“千年之都”的古都郊外的一位哲人的一个观点说起。这位哲人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
有一位年轻人无法接受这种观点,因为他是位被诸多烦恼缠身的人,得不到家族的认可、外貌不突出、工作也不优质、他的世界毫无幸福可言。于是,他便去拜访这位哲人,而我们也跟随他们的辩论,进入阿德勒式的心灵成长世界。
01 你讨厌自己,是因为你想要讨厌自己
有一个女孩儿,很害怕见人,因为她患有“脸红恐惧症”,一跟人说话就脸红得厉害。后来,她喜欢上一个男孩儿,但是不敢向他表白。因为她对自己没有自信,始终担心“如果这样,即使告白也肯定会被拒绝,到时候就会更加没有自信”的想法,她特别讨厌自己的“脸红”,便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希望能治好脸红恐惧症后向喜欢的男孩儿表明心意。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
心理咨询师也治不好她的脸红恐惧症。
因为,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只要有脸红恐惧症的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就可以一直活在“如果……我也可以……”的幻想中。
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借口?有没有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讨厌自己?
那么,你想过是怎么回事儿吗?
想过这些“缺点”都是你努力保留的“防护盾”吗?
其实,你之所以只盯着缺点不肯去喜欢自己,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于是,你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缺点、极其厌恶自我、尽量不涉入人际关系的人,躲在自己的壳里不与任何人发生关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你会想: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保持满是缺点的“自己”,对自己来说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善”,是“有好处”的。这样,就不会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就不怕会被别拒绝和否定。
故事中的女孩儿的脸红最后痊愈了。
因为有一次和朋友还有自己喜欢的男孩儿一起出去游玩的时候,男孩儿先向女孩儿表白了……
02 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
还是一则故事。
一位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很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让他们那样好了。
少年满怀虔诚地听着,脸上没有流露出丝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着说: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别人,这样痛苦就自然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会变得平和中正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道:第三句话,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地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留着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是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就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我用什么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说: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壮年人,又变成了老人。再后来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都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到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有些道理,真的要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去感悟和践行。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这句话基本都放在工作上用得多。
但是,如果说放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呢?能不能理解为,人生不外乎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爷的事。
而一切烦恼,也不外乎是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儿。“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所以,要轻松自在过一生,就如阿德勒提到的“课题”分离,管好自己的事,少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儿。
更朴素的说:你不是为别人而活,也没有人是为你而活。
同理,别人喜不喜欢你,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与你无关,你无需活在“别人的评价”、“别人的期待”里,父母也不行。
所以,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03 改变“能够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
有一段很有名的“尼布尔的祈祷文”,内容如下: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
而且,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
如果,你还在责怪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如果你还经常幻想换种活法,如果你还在为未来焦虑,如果你还在找寻人生的意义?……
我觉得,《被讨厌的勇气》很值得去认真读一读,反复读一读。
尽管书中的很多观点会刺痛你的神经,会赤裸裸的揭露你内心的“暗黑”,但是,有这样一剂猛药,会给你“被死千回还能重新活过来的力量。”
至少,你找到了让自己过得更好的勇气!
小知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与弗洛伊德、荣格被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他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
他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竞争和完美的愿望,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奋力拼搏、追求优越以适应环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