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保罗.朗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做了“终身教育”的学术报告,它标志着国际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随之而来的是对终身德育理论的研究热潮,出现了颇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模式。
刘爱玲写了《现代西方终身德育三种理论模式及其特征分析》,发表在2016年的第25期,但文章看了似乎表达得不清不楚,累。因为研修网设计了面向全员“师德”混合式培训项目,所以对“德育”有所关切,以为此文有很帮助,化了2小时,就如下点滴了。
(1)保罗.朗格朗的社会学习终身德育模式
保罗.朗格朗的终身德育思想关注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参与和社会环境对人追求幸福生活、适应现实生活的影响作用。他探讨了道德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生活环境三个因素以及它们交互发挥作用对人道德行为的影响。“在成人教育中,成人间交流和交往的经验可以继续得以深入,当人们经历并实践这种工作时,他就会形成一种爱好,这种爱好将持续一生”。这就是保罗.朗格朗的“爱好即为道德”。这种爱好“惟有那些愿意付出代价的人才能有所获得,而这代价就是教育——它永无止境,从智力、情感和想象等方面调动人类的全部能动性”。
保罗.朗格朗将追求幸福生活确定为终身德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幸福。幸福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教育赋予了其真正的意义,即幸福是同能力的训练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是真正名副其实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幸福的感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断培养和训练得来的,幸福的真正意义不是无节制的享受而是理性的获得和自控力的提高。幸福的获得是教育功能发挥作用的结果,教育培养人的理性思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2)彼得.贾维斯的实用主义终身德育模式
人的本性可变,才有伦理道德教育的需要和可能,伦理教育倾向于对人自然本性的改变,道德教育更倾向于对人的社会本性的控制。
实用主义德育理论认为,教育即生活,人从生至死的整个阶段都在经历着不同的生活,而生活的点滴都是教育的过程。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之前未遇到的问题,都会有新的困难和不熟悉的事物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学习即成长。
(3)莫尔.莱斯特的人本主义终身德育模式:
“以人性为本位”是其核心所在。“完整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人有着本能的自我实现的冲动。自我认知是成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强调做有意义的事情和进行反思,实现自我的发展。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都应该着眼于人的自我实现。在人的自我实现的方式上,自律和他律是自我实现的方式。成人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自我实现,因此,在道德教育方式上,莫尔.莱斯特强调的自律是自我的反思和自省,而不是他律,是“我要成为”,而不是“要我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