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拉宁《奇特的一生》有感
(本文共计1560字,阅读时间约五分钟)
0
两千年前,孔丘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领悟到的就是时间的稀缺性,去而无返,不可再生。
我们有时也会哀怨“时间一去不返”,有趣的是哀怨本身就很“浪费时间”,且不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比时间更本质的——注意力。
对很多人来说,时间流逝是无所谓的,甚至是感受不到的,因为他们并不珍惜自己的注意力,甚至要找各种途径将其消耗掉,“不知如何消磨时间”反而使他们感到难受。
1
《奇特的一生》如实记录了柳比歇夫如何对待他的时间,更明确的说,他每天的注意力都用在哪了,他都要如实记录。之所以说记录注意力是因为他不是仅仅记录在工作或其他事上“耗时”多少,他计算的是“纯时间”。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到“纯时间比毛时间要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 工作上的时间”
“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篇一天也没有中断过。”——无论是参加战争,或是病卧在床
2
你估计会想这样的人得多无聊多刻板啊,他肯定丧失了很多生活的乐趣。是的,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直到我看到他的某个年度总结清单:
“娱乐——65次”,列举了这一年去看的戏和电影、参加的音乐会展览会。
一年65次,是多是少?大部分人说不上来吧,因为你早已不记得一年内和朋友去过多少次电影院和音乐厅展览会,如果你记得,呵呵,那一年估计不超过五次吧。
看到“娱乐——65次”,我的大脑有一瞬间的空白延时,这四个字打碎了我的妄念“效率高的人可能少些生活乐趣”,我意识到,恰恰相反,他的娱乐交友时间丝毫不比大多数人少!
3
其实在去年(2015年),我就从罗胖那听说了柳比歇夫,一个拜访柳比歇夫两次的人说,这两次的谈话时间柳比歇夫都有记录“一小时50分”“一小时35分”,而整个谈话前后,柳比歇夫没有看过一次表,长年的时间记录使他可以精确的感知时间。(拜访的人即《奇特的一生》作者格列宁)我当时觉得“这人真厉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之所以之前对此书不太热心是因为我本来就有常年记日记的习惯,每天都记,只记事件,不记感想。他只不过是比我多记了个时间,我知道了就完了,用得着还看书么?今年我多次听到这个人和这本书,那就勉为其难的看看吧。
当我看到
[纯学术工作]1937年:1840小时; 1938年:1402小时; 1939年:1362小时; 1940年:1560小时……
我懵了。。
[1967年]俄文书50本:48小时;英文书两本:5小时;法文书1本:24小时;德文书两本:20小时。7篇论文付印。
1967年,他多大?77岁。他记录的是——纯时间。
这么多时间工作读书!哪有时间锻炼交友啊?
年度总结: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151小时
这些看似枯燥而冰冷的记录,稍微琢磨就是啪啪打脸啊!而记录者生前并没有展示这些记录,他也没建议过谁去用他的“时间统计法”
4
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知得失。柳比歇夫以自己的年度总结为镜,每年总结后进行自我分析:效率有什么变化,哪些计划没有完成,为什么……
我从2016年12月6日看这本书,到今天12月10日已经记录了4整天的时间日志,我不好意思拿出任何一天的记录拍出来。我总是觉得我即便不是每天都很充实,至少也没浪费什么时间吧。冷冰冰的时间记录告诉我:那是幻觉!
也许你听说过某些企业老板让秘书记录自己的时间花销,过几个月看到秘书的记录都会暴跳如雷“我知道我有时会浪费时间,但不可能这么多!”
通过时间记录客观面对自己每天的注意力流向,你会意识到,自己对时间的感知,误差极大,极大。
尾巴
我不知道自己能这样记录多久,对于行动少的自己而言,开始了,就值得鼓励。
行动的起头,就是妄念的尽头。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顾城
行动起来,在路上思考——写给思考太多行动太少的自己。
(手写草稿用时1小时05分,打字用时1小时20分。纯时间2小时。《奇特的一生》阅读纯时间共计5小时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