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下》第321条(黄直录26)
问:“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先生曰:“亦是实话。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孔子说,在我的学生中,颜回不是帮助我的那个人,因为他听了我的话,一下子就领会了,感到非常愉悦。
有学生就问王阳明,圣人希望自己的弟子帮助自己吗?
王阳明说,当然,大道本来就无穷无尽,特别是运用到具体事情的时候,更是千变万化,所以师生之间问难越多,老师就越能针对具体的问题把道理讲明白、讲深讲透。
圣人讲的话是普遍适用的,但遇到具体问题,有些人心中会一时有窒碍,这个时候,圣人被他一问,就能把道理发挥地更加生动精妙。
问难,诘问驳辩,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教学方法。藏传佛教中至今保留这辩经的传统,僧人只有通过辩经考试,才能获得佛学博士头衔(格西拉让巴)。
但是像颜回这样的学霸,一听就懂了,他根本没有问题可以问,所以孔子也就没法借助他的问题加以发挥,圣人的良知也只能寂然不动了。
确实,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教案一定是从实践中来的,学生的问题越多,老师讲课的针对性就越强,日积月累,他的教案就越丰富,适应性就越强。
这里说颜回对孔子没有帮助,是说对孔子的传道教学事业没有帮助,而不是对孔子本人的德性来说的,圣人的德性本身就是圆满的。
《传习录》最大的特点就是重复,王阳明反反复复的从不同的角度阐释格物致知之学,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们五花八门的问题,就是要在辩论中启发大家的智慧,借此昭告天下他的学说是普遍适用的。
关于“闻一知十”的说法,《论语·公冶长》的记载是这样的: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这里谈一下我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孔子的学问怎么可能不如颜回呢?其实,孔子只是叹息自己而已,他一生不辞辛苦周游列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游说诸侯、教书育人,其实还不是求事功?孔子明白真正的学问之道,应该像颜回那样心无旁骛,专注内心,但是孔子哀周道之陵迟衰微,忧心如焚,切欲救急,无暇谋远,所以只能深深地叹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