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话剧《正红旗下》观后感
——纪念老舍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我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然而对于话剧,我委实是不懂的。然又有所感,只得以不成熟的笔法将内心感受抒发出来。
余光中在《写给未来的你》中有言:"你要懂得欣赏悲剧,要有一双会流泪的眼睛。“
“悲剧是将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鲁迅先生如是说。在《正红旗下》中,温和恭顺的父亲,贤良淑德的母亲,懂礼有节的大姐,灵动活泼的二姐,以及刚呱呱坠地的“我”,共同构成了一个原本祥和温暖的家庭。父母亲在对“我“的祝愿中说到:不求功成名就,但求平安喜乐。已痛失二子的父母亲如今看淡浮华,不,他们从未热切渴求过,纵有在穷困潦倒中对温饱生活的憧憬,那也与奢华享乐生活有别。最终,岁月沉淀下的,给人留下的,是希望子女的平安祥和。
“旗人,是讲礼节的人。“无论起坐言语,但求礼数周全。我们历史上曾有过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然我认为,其批判是行之有度。如三纲五常,在封建社会下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统治的稳定,然其对于人性的压抑是不可忽视的。于此,传统礼教,我们须辩证看待,肯定其对于社会秩序和人际交往上的积极意义,同时摒弃一些繁文缛节的束缚。
父亲在八国联军侵华,作为旗兵守城失败后对福海喟然长叹:“咱们,败了!“庚子年间的旗兵再没有二百年前的威风了。摒弃满汉差异观念,这是对于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悲哀。如今有些思想把大清朝的腐朽惨败归为”非我族类“,以一番看客的心态去”回味“历史。然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满清的惨败,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民族的惨败。所以我们在回望审视历史时,应怀有一种反思、敬畏与警醒的思考在其中,而不是抱有事不关己的看客心理。从剧中父亲的言语中去追寻战败的原因,我从这几个片段中总结:
1.文化信仰上的不统一,缺乏对自身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坚定信仰。查老大在苦难中曾向道教祈求,然最终无果,改信西方天主教。引起查老二痛心疾首高呼:”愧对祖宗。“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如果文化上不能形成统一正确认识,又如何指导正确实践呢?
]2.官僚的不作为,追求享乐主义,裙带关系泛滥。一幕舞台剧中,前排官僚听书与后排旗兵惨败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讽刺意味。大姐夫父子一个唱戏一个养鸟,兴趣可以尊重,但不可荒废主业。父亲感叹道:曾经显赫一时的家门,却在祖宗们一辈子的玩玩乐乐中被挥霍辱没。“祖宗们全把家产换了烧鸭子肉。“福海父亲以亲缘关系为由要求福海利用官权为所谓”身残志坚“的老二谋取公差,一句斩钉截铁的“就这样吧”让福海无言以对,大清朝,就这样毁在这帮人手里。
3.市民百姓的无知与个人主义。她们醉心于争论斗嘴,国家的忧难存亡与其无关,在她们的思想里,无论在谁的统辖下,生活依旧故我。八国联军侵华之前的炮弹演习中,姑妈和大姐婆婆就炮声时候轰鸣而斗嘴,最终证明是哑炮,姑妈得意洋洋,却未意识到这于清军作战是多大的隐患。难怪鲁迅先生会弃医从文,国民精神上的麻木比肉体上的疼痛更可怕,要拯救中华民族,首先就要矫正其思想。
“想帮你不能够,多少话哽哽咽咽喉。”这是父亲临死前于母亲的理解与深情告白。而母亲宽慰父亲道:你走后我会撑起这个家。当爱情经岁月沉淀洗礼凝华为亲情,风雨之中,相携与共。
话剧中我最喜欢的是“守皇城“一段——守皇城风中雨中。我看到的是旗兵的坚贞与赤诚之心。食一份禄,担一份责。
演出最后以全体演员披麻戴孝收场,一齐高声齐呼:我为这大清朝披麻戴孝,那生我养我坑我害我的大清朝!
余音绕梁,清泪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