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weet橘子
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芦花村的前面流淌着一条还乡河,河边长满了绿油油的芦苇,芦苇恣意生长,生机勃勃。芦苇秋季开花,白色的苇絮好像给还乡河盖上了厚厚的棉被,将芦花村笼罩在温暖之中。
风吹苇絮飘飘扬扬,将整个芦花村都包裹在雪白的苇絮当中。芦花村的孩子们见到飘飘悠悠的苇絮都会惊叹一声,说道“下雪了”。然后随风去追飘动的苇絮,他们喜欢用双手去扑苇絮,但总是会落空,而这样的风景吴大爷已经看了几十年了,每次看着还乡河飘扬的苇絮,吴大爷都会不自觉地赞美。
还乡河很宽,横跨在芦花村之间,像是一个 忠诚的将士默默地守护着还乡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使芦花村免于战乱的侵扰。但是还乡河的宽也给芦花村的人们带来了出行的障碍,芦花村的人们想要出村就必须经过这一条河。
还乡河的宽度太长致使芦花村的人们无法靠人力搭建一条桥来方便渡河,因此村里的人要出去就必须坐船过河。
而这也使芦花村衍生了一个特别的职业——摆渡者。
村里的吴大爷靠给芦花村的乡亲们摆渡赚钱讨生活,到吴大爷这里已经传了三代了。
吴大爷无儿无女,和他相伴的只有他的一只渡河船,是他的父亲留下来的,一人一船,生活充实简单。这只渡船的年龄可比吴大爷的年龄还要大,村里的孩子叫它一声“祖宗”都不为过。
渡船是吴大爷谋生的手段,它“年纪”虽大,可是它被吴大爷保养得十分好,擦得锃亮,船面光滑,船头还挂着一盏煤油灯,天黑时吴大爷就用这一盏小小的煤油来照明。
吴大爷的渡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一次坐上七八个人不成问题,人多的时候整只小船都能坐满,就是划船时要费上好些力气。
每月的十五是吴大爷生意最好的一天,这一天是镇上的赶集日,热闹非凡,有许多平时没有的商品,所以村里的人总喜欢在这一天出村采购。
十五的这一天,天还未亮吴大爷便起床了,洗漱完毕,热了两个昨晚没有吃完的馒头,拿在手中一边吃一边往还乡河赶去,吴大爷年纪 虽大但是身子骨还是十分的硬朗,从家里徒步到还乡河也不过十分钟的路程。
天刚蒙蒙亮吴大爷已经在还乡河边等候了,赶集赶早,这是不变的定律。
今天吴大爷的第一位客人是隔壁的老王,平时一贯都是老王出门最早,因为他觉得早集买的东西新鲜,更不用和他人挤船。
老王刚到还乡河就看到坐在渡船上抽着旱烟的吴大爷,吴大爷一抽一吸,吐出朵朵烟圈,不一会儿烟圈又散开消失不见。老王心想,这老吴还是那样爱抽烟,好像这旱烟一吸就能精神十分,浑身充满干劲。
“老吴,搭船嘞。”老王朝老吴喊了一声。吴大爷闻声望去,果然在不远处看到了老王。吴大爷朝他招招手示意他听到了招呼声。
吴大爷将抖了抖烟灰,将没有抽完的半根旱烟叼在嘴中,拿起手中的船桨,船桨在水中轻轻一划就将渡船靠在了岸边,动作十分熟练,像是做过无数次。
老王走近靠岸的船,动作也是十分利索,左腿一迈便上了船。
“老王,又是你第一个啊呵呵。”吴大爷看着在船上坐好的老王说道。这话几乎每月十五老王都能听到吴大爷说,每每他都会笑呵呵的说:“赶集赶早吗。”
“是是,赶集赶早,也就是你老王这样早。”吴大爷笑着说道。
“行了老吴,闲话咱们就少说了吧,赶紧划船吧,可别迟喽。”
“好累,老王你这把老骨头可得坐稳了,哈哈哈哈。”
老吴身体前倾,双手握住船桨,用力船桨摇动,船就稳当地滑出了河中央,船只游荡,船上的人能够将还乡河的景色尽收眼底,每到这时吴大爷就会扯着嗓子唱道:
还乡河嘞,宽又长。
渡河嘞,船桨把桨摇。
客人你坐稳嘞,船家把你往岸送。
......
还乡河很宽,大约八百米左右,但是水流不急,缓缓流淌,像一个垂暮的老者。吴大爷划船技术熟练,五分钟就能到对岸。
靠岸时,老王就会拿出渡船的钱放到吴大爷的手中,吴大爷则会将钱放进他船头的竹篓之中。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两人相识一笑,之后又都转头离开,因为吴大爷看见了岸边有人在等着渡船呢!
十五这一天还乡河人来人往,出村的,进村的,络绎不绝。吴大爷忙到月上树梢才有时间休息,虽然一天下来他已经很疲惫,但是他很满足,累说明他的这一份工作不仅能够养活自己,更能够帮助到芦花村的人。
正当吴大爷准备下船回家时,听到了岸边传来一个年轻小伙的声音。
“诶,船家别走,我要渡河!”他的声音宏亮,喊时还不忘摆手,生怕对面的人看不到他。吴大爷抬头一看果然在对岸看见一个黑色的人影,并不看清容貌,单凭声音只知道那是一位年轻的小伙。
吴大爷将船摇到岸边,才真切的看清这要渡河的人,果然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小伙长得十分精神,特别是他的那一双眼睛清澈而又炙热,藏着对生活的无限憧憬。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剪着一头清爽的短发,一看就是一个城里的读书人。
天色已暗,河流四周还笼罩着蒙蒙的雾气,小伙麻利地上了船,随后吴大爷点上了船头的煤油灯,借着煤油灯的光亮渡河。
晚风吹拂,带来丝丝凉意的同时也拂动着两岸的苇絮。
“小伙子,咋滴回来这么晚呢?看你不像是本地人啊?”吴大爷看着面前陌生的的小伙忍不住询问。
小伙子是第一次来芦花村,并不见过吴大爷,他仔细地瞧了瞧眼前的这个船家。只见他穿了一身灰色的布衣,人并不很高,皮肤黝黑,脸上沟壑纵横,一条条深凹下去的皱纹可见岁月的痕迹。不仅头发花白,还留了花白的长胡须,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上了了年纪的老人,可是他的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衬得他整个人都精气神十足。此外或许是因为常年划船的缘故,他的双臂满是壮硕的肌肉,随着划桨的动作而显得愈发明显。
“船家,我是来芦花村办事的”小伙羞愧地说。但是他没有说出为什么这么晚才到了这里,因为第一次被委派到芦花村这个地方考察,在没有导航的年代让他这个 方向感不好的人迷了路,寻觅了许久才来到了这里。
“这样啊。”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很快船便靠了岸,小伙提前上了岸。吴大爷将船停在了了还乡河的渡口处,将船拴好也上了岸。
小伙子看着吴大爷,欲言又止,眼神透露着害羞和尴尬,英俊的脸庞还浮上了一抹淡淡的飞霞。
吴大爷看出了他的不对劲便问道:“小伙子,你是有什么事情吗?”
小伙内心斗争了一下说道:“大爷,我的钱都丢了,我可以赊账吗?放心等我有钱了一定还给你!”
看着小伙郑重其事的样子,吴大爷有些许好笑,着小伙还挺实诚。
“可以的小伙子,我每天都会在这里拉船,你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给我就成。”
小伙:“谢谢大爷。”
吴大爷在这里拉船几十年,遇到赊账的情况,他总会应下,他知道每个人都有难处,能帮一个是一个,何况他只是出一些力气。
这时候也不早了,也不知道这个小伙来这办事有没有住处,于是吴大爷又顺嘴问了一句:“小伙子,你说来着办事,可有住处?”
“没,本来可以早到的,没成想路上出了些许意外,只能到村里在看看有没有旅舍了。”
吴大爷听了小伙的话,心想,这小村哪里来的旅舍?何况他钱包还丢了!
“我们这小村哪来的旅舍呀,小伙你要是不嫌弃的话可以去我那里将就一晚,反正我老头子也是一个人呵呵呵。”
小伙没有想到这个大爷如此热情,去他家住倒是可以省去不少的麻烦。
“那感情好啊,怎么会嫌弃呢?我多谢还来不及呢!”
“那就跟我来吧。”
说完吴大爷便领着小伙往家的方向走去,此时天已经黑沉沉了,夜风吹拂树木,沙沙作响,吴大爷手里提着船头的煤油灯用来照明。
吴大爷的家离还乡河并不远,沿着一条小路径直便能走到。
吴大爷将小伙领进家中,拿来一张矮凳让小伙坐下,自己则是去倒了一杯茶。
“给,先喝口茶,坐着休息一会。”
小伙将茶接到手里,喝了一口,是不错的茶,只不过是他不曾尝过的味道。
“对了还没有问你叫什么名字呢。”吴大爷看着眼前的小伙越看越觉得有眼缘。
“我叫刘国平,是从省城来的,我也还没问大爷你怎么称呼呢?”
“我姓吴,你叫我吴大爷就行。”
“吴大爷。”刘国平热情地叫了一声。
“你先坐着,我去弄点吃的来,想必你应该也还没有吃东西呢吧。”
吴大爷说完也不顾刘国平的反应,越过客厅去了厨房准备晚餐。
吴大爷离开之后,小伙才细细打量一下大爷的屋子。大爷的屋子不大,是一个小平房,但是被他收拾得干净整洁,让人看了就觉得身心舒畅。
吴大爷的家里很久都没有来客人了,平时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为了招待这个小伙,吴大爷把之前一直没有舍得吃的腊肉,拿来切了,村里人自家养的猪,猪肉肉质好,随便一煮就肉香四溢,用来招待客人最为合适。
不一会儿腊肉就炒好了,远在客厅的刘国平也闻到了腊肉的飘香。吴大爷将腊肉端上桌,又拿来大米饭给刘国平舀了一碗。
“给,快吃吧。”
刘国平有些受宠若惊,竟然让眼前的这位老者给自己添饭,于是不好意思地说道:“吴大爷您太客气了,我自己来就行。”
“那有什么的,你别嫌弃我们农村这些粗鄙的饭菜就行哈哈哈,快吃吧。”吴大爷调侃道。
刘国平自然是不会嫌弃的,他知道这些腊肉应该是五大爷家里少有的好菜了。看着面前色香味俱全的炒腊肉,刘国平有些垂涎欲滴,更何况他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
刘国平夹起了一块腊肉,放入了嘴里,顿时,腊肉的香味就冲刺着他的味蕾,这是他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腊肉。
刘国平和吴大爷两个人没一会儿,就把这一盘腊肉给解决完了,消好食之后,吴大爷就让刘国平早些休息。
刘国平躺在床上想着刘大爷这位陌生人对自己的好,他变小,要是政府真能拨款,在这还乡河建一座大桥,或许吴大爷就不用这么辛苦的去拉船了吧?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眼睛一闭一睁,一晚上便过去了,刘国平也得告别吴大爷去干正事了。这时候,吴大爷正忙着在厨房煮早餐,看着吴大爷忙碌的背影,刘国平说:“吴大爷,多谢您的热情款待,我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办,就先离开了。”
吴大爷看刘国平急匆匆的模样,觉得他应该是有急事要办,但是还是说“有再急的事总要先吃完早饭再走吧。”
“吴大爷,早饭我就不吃了,我真的还有要事。”
吴大爷给他塞了两个馒头。刘国平看着手中的馒头也不好再拒绝,他象征性地咬了几口馒头,然后说道。
“吴大爷,我真的要走了,渡船的钱有机会我一定会给你的。”刘国平再三保证。
“哦哦好的。”吴大爷虽然嘴上应和,其实心里却是不在意,这几个渡船的钱,要不要都随意,就几个钱谈不上给不给的。
刘国平从吴大爷家离开之后就开始了实地考察,他发现要是在芦花村建一座桥的话,芦花村的村民会变得十分地方面。
这样吴大爷也能够轻松一些,再也不用辛苦地摇船了。
回到省里之后刘国平将情况汇报给了上级,经过一系列地考察和桥体设计,第二年春天这座“芦花桥”正式开工。
而刘国平也再次来到了芦花村,上次欠吴大爷的钱,他一直记在心里,只是没有机会还上。
寻着记忆的小路,刘国平来到了吴大爷的家中,还是记忆中的小平房,他们是敞开的,吴大爷应该在家。于是他站在门口喊道:
“吴大爷,吴大爷在家吗?我是刘国平。”
我大爷此时正在屋里吃午饭,他听到屋外传来了一个有些熟悉的声音,但是细想起来却又陌生。
我大爷听着声音不敢耽误放下碗筷就走到自己门口,一看竟然是一年前那个小伙子!吴大爷惊讶没有想到居然还能再见到他。
“吴大爷,您真的在家,您还记得我吗?一年前渡船那个小伙,叫刘国平的一年前渡船的钱我还没有给您,今天我是特地过来给您渡船费的。”
刘国平语气热情,因为一年了也没有给吴大爷钱,语气中还有一些害羞,相较于一年前精气神更甚。
“我记得,我当然记得。”吴大爷看着眼前是刘国平,心道真是个好小伙。便继续说道:
“害,不就是那几个钱吗,不用给也行,你还大老远跑一趟,进屋李坐坐吧。”吴大爷热情招待。
“不了不了,吴大爷,我今天在这还有要事在身实在是走不开,给,这是渡船费。”说完刘国平就塞了几张钱到吴大爷手中,不给吴大爷拒绝的机会。
刘国平的话引起了吴大爷的好奇心,“我能问问啥事不,还和芦花村有关系?”
“吴大爷,其实这件事还和您有些关系呢!政府批准要在咱们的还乡河上建一座跨河大桥嘞,以后村里的人外出就再也不用渡船了,吴大爷你呀也再不用辛苦渡船了!”
刘国平的话让吴大爷若有所思,下意识道:“原来是这样。”
刘国平看了看手表,时间来不及了,他得赶紧去配合工作了。
“吴大爷,我真得走了,再见。”说完头也不回地跑了。
吴大爷此时才反应过来被塞到手中的钱,实在是太多了,够渡十次船了!
于是他朝着刘国平的背影喊了一句:“小伙,钱给多了!”可是刘国平并没有听到,不多久就消失在小道的远处。
几天后吴大爷也在村里看见了要建桥的通知,没有过多久就来了施工队,开展建桥工作。
工程队的技术成熟,一座桥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件难事,半年的时间就把桥给建好了。
在还乡河上建的桥,芦花村的村民给它取名叫还乡桥。
看着这座通往外面的桥,村里人别提有多开心了,吴大爷也开心,出村更容易了,但是有时候他还是怅然若失。
吴大爷是矛盾的。
建桥后吴大爷他成为了无业游民。有了还乡桥还乡桥,从此人们都从桥上出村,再也不用渡河了。
有桥了,对村民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对于吴大爷来说却是失去了谋生的手段,好在这些年吴大爷拉船赚了不一些钱,紧吧紧吧还能过活。
可是吴大爷已经把摆渡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不知道除了摆渡他一个老头子还能做些什么!
还乡桥建好了之后,吴大爷每月的十五都会站在桥上望着川流不息的还乡河,心中无限感概,总是会不自觉地唱道:
还乡河嘞,宽又长。
渡河嘞,船家把桨摇。
客人你坐稳嘞,船家把你往岸送。
......
吴大爷怅然所失,不知是何感觉,后知后觉才发现,原来他是被世代的洪流所抛弃。
(完。)